馮 霞,張蓓蓓
(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6)
臨床上重癥監護室(ICU)經常會收治一些患者病情危急的患者。對這些患者的護理不僅要促進原發病快速康復,預防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常常需要采用腸內營養的方法來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1]。為了促進這些患者早日康復,我院2018年1月開始制定并實施了連續護理方案,并探索了該護理方案聯合早期腸內營養對ICU危重患者的護理效果,同時觀察了對預防應激性潰瘍發生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將2018年1月~2019年8月ICU收治的危重患者80例按照奇偶分組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納人標準:年齡18~70歲,病情危急,無法經口進食且無腸內營養禁忌癥,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收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8.5~61.3歲,平均(52.3±16.4)歲;6例患者為多發傷,8例患者為呼吸衰竭,1例為嚴重燒傷,5例為全身嚴重感染,14例為顱腦外傷,6例患者為其他疾病。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19.1~59.4歲,平均(53.9±17.8)歲;5例患者為多發傷,7例患者為呼吸衰竭,2例為嚴重燒傷,6例為全身嚴重感染,15例為顱腦外傷,5例患者為其他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病情,做好溝通工作,講解注意事項等。患者進人ICU后首先采用腸外營養支持,連續3 d。3 d后患者病情好轉且未出現相應消化道癥狀為患者提供腸內營養支持。期間遵照醫囑為患者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防止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每天檢查大便隱血,腸內營養前72 h每隔8 h檢查1次胃液隱血,之后每隔12 h檢查1次。
護理過程必須由ICU病房護士、原發病病房護士以及消化科護士共同參與。觀察組患者進人ICU病房后立即留置胃管,然后觀察12 h。若無異常則開始泵入營養液,第1天主要泵入米湯,每隔3 h泵入2次,每次100 mL;第2天若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則增加營養液,米湯每隔4h泵入1次,每次100 mL,營養液按照50 mL/h的速度泵入,總量為500 mL,分多次泵入;若患者仍然沒有出現任何異常,第3天營養液可增加至2000 mL。除此之外還可適當的增加一些流質飲食,例如菜湯、酸奶、米湯等。若營養液無法滿足該能量供應,則在靜脈輸液中應添加適當的能量物質補充。之后則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營養液的量和成分,最后逐步恢復至正常飲食。
觀察指標包括護理滿意度和應激性潰瘍發生率,自行設計的調查表觀察護理滿意度。應激性潰瘍的診斷標準:①黑便,潛血實驗陽性;②嘔吐物檢查潛血陽性;③大便隱血檢查連續3次陽性;④胃液潛血檢查連續3次陽性,若患者滿足任意一條則可診斷。
觀察組大便隱血、嘔吐物隱血、胃液隱血各1例;對照組大便隱血和胃液隱血各1例,黑便3例,嘔吐物隱血2例。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滿意度95%,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機體在遭受手術,創傷等重大應激事件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應激性潰瘍,這是由于機體交感神經異常興奮,炎性介質如氧自由基、兒茶酚胺等釋放增加,攻擊機體的胃腸道赫膜細胞,同時使得胃赫膜血管收縮,血液供應減少,最終導致胃腸道赫膜的防御能力下降或結構破壞[2]。另一方面在重大應激源的刺激下,機體的能量消耗增加,這樣機體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供應給胃腸的赫膜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使得胃液的pH值降低,增加了應激性潰瘍發生的可能。另外,應急狀態下胃酸的分泌量會增加,對胃壁赫膜的腐蝕性也會增強,特別是不能進食的危重患者會導致嚴重的自我腐蝕,進而加快潰瘍的形成。對危重患者早期進行腸內營養可以盡早阻止胃酸對胃腸道赫膜的自我腐蝕。當食物進入胃內時迷走神經受到刺激而興奮,胃排空功能和胃腸道蠕動功能得到激活,使得多余的胃酸可以排出。同時腸內營養液中的某些成分對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有效阻止胃酸對胃壁的腐蝕,最終減少了應急性潰瘍的發生。醫院將常規護理模式調整為連續護理模式,使得護理工作更加專業化,加強了對患者心理護理,有效避免了患者負面J清緒的發生,減少了發生應急性潰瘍的可能;同時加強了監測工作,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的變化,以便最快作出反應,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康復,盡一切可能將患者的護理工作做到時無微不至,避免了出現遺漏疏忽。因此將本次制定的護理干預措施命名為連續護理,寓意為患者提供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連續護理聯合早期腸內營養干預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應急性潰瘍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為ICU危重患者提供連續護理,同時早期進行腸內營養干預,可明顯提高護理效果,減少應激性潰瘍的發生,保護患者的胃腸道,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