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菲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門診是接觸患者最多的一個部門,門診護理質量直接影響到病人對醫院的第一印象。隨著大眾醫療意識的提升,社會對護理服務質量有更嚴格的要求[1]。門診作為醫院的窗口,應當提升護理質量,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過研究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的應用效果,探討該體系在門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2例患者。隨機分為各51例的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27例,年齡19~72歲。觀察組組男25例,女26例,年齡24~77歲。本研究患者均知情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實施常規門診護理,維護就診秩序、及時接待患者、提供良好就診環境等等。觀察組予以護理質量控制體系。
1.2.1 完善制度
根據《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對門診護理質量管理工作進行量化和細化。明確各崗位人員的職責與權力,量化考核標準,制定質量控制標準,規范化操作流程,對各項工作建立管理制度。對門診護理工作進行評估、評價、考核。通過監督制度、獎懲制度對不規范行為加以處罰。
1.2.2 提高職業道德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當不斷提高門診護士的職業道德,時刻強調責任感。醫院可開展禮儀、素質、護理規范培訓,提高門診護士接待水平。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對待病人一視同仁,對待崗位盡職盡責的意識。使門診護士能主動、自發性、真誠的為患者服務。
1.2.3 強化門診護理
護理工作從患者入院貫穿至出院,其涉及到治療、問診的全過程。同時護理人員又是構成構成醫院人員組成的最大部分,因此護理工作對醫院管理、服務水平起到直接影響。強化門診護理,護理人員應當有組織、有紀律、有意識地提前開展預見護理工作,了解患者需求,營造良好住院、就診、候診環境,強調門診護理的重要性。
1.2.4 落實護理培訓
隨著現在護理學的不斷發展,護理理念不斷更新完善,護理人員應當掌握優秀、先進的護理技能。落實護理培訓,定期開展相關技能、知識的教學,鞏固知識,提升職業綜合素養。在“醫鬧”頻發的大環境下,護理人員不但要提升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提高解決糾紛的能力,掌握心理護理、人文護理的要點,建立良好醫患關系。
本研究以門診投訴率、護理滿意度為觀察指標。門診投訴率=(投訴事件)/總病例*100%。護理滿意分為滿意(問卷調查高于80分)、基本滿意(問卷調查評分60~80分)、不滿意(問卷調查低于6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病例*100%。
將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中分析,率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組間門診投訴率,觀察組門診投訴率(1例,98.04%),對照組門診投訴率(7例,89.47%),組間對比(x2=4.883,P=0.027),觀察組的門診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比組間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滿意例數(18例),對照組滿意例數(13例),組間對比(x2=1.157,P=0.282),觀察組基本滿意例數(31例),對照組基本滿意例數(30例),組間對比(x2=0.041,P=0.840),觀察組不滿意例數(2例),對照組不滿意例數(8例),組間對比(x2=3.991,P=0.046),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08%),對照組護理滿意度(84.13%),組間對比(x2==3.991,P=0.046),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門診作為醫院接待患者的窗口,其護理工作直接體現出醫院的護理服務水平,在臨床管管理工作中門診護理占據首要位置[2]。不斷提高門診護理質量,有利于維護病人生命健康,降低醫療糾紛,塑造良好社會形象。
常規護理在門診護理中較為常見,但由于門診是對外服務的第一窗口,病患人流量大、病情復雜多樣,部分門診護士難以提供優質服務[3]。常規護理難以深化質量改革,難以應對患者日益增長的需求。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基于《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指導,建立完善、科學的管理辦法以及護理制度,在規范、提高門診護士的職業行為的同時,強化監督職責[4]。護理質量控制體系以提升質量為原則,擬解決臨床護理中現存問題以及潛在風險,高度重視患者主題地位,該護理模式能夠營造醫患和諧關系。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門診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取得顯著的效果。
總而言之,門診護理中實施護理質量控制體系能避免門診糾紛事件,患者滿意度較高,該護理模式有較高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