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寧
(江蘇省中醫院南院,江蘇 南京 210029)
肺癌發病率、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第一位,該病早期無顯著臨床癥狀,病情加重后就診時已經錯過最佳手術治療時機,因此化療成為治療中晚期肺癌主要手段[1]。臨床實踐發現化療雖可殺死腫瘤細胞,阻滯腫瘤細胞繁殖,但也會損傷正常細胞,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手段加強預防,本文選擇50例收治肺癌化療患者研究,匯總。
納入研究2019年01月~2020年04月50例肺癌化療患者。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58.41±10.24)歲。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58.32±10.08)歲,數據統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排標準:納入①病理切片檢查確診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③無用藥禁忌癥者;④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審批者。
(2)排除①肝腎功能損傷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藥物過敏者;④皮膚過敏者;⑤嚴重胃腸道疾病者;⑥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選用潘托拉唑鈉+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療,化療前先靜脈輸注生理鹽水100 mL內加潘托拉唑鈉40 mg護胃;化療結束后再靜脈輸注生理鹽水100 mL內加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預防胃腸道不適。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熱熨敷來預防胃腸道不適。中藥選用萊菔子、吳茱萸各5 g,將其混合后裝于大小為10 cm×6 cm的一次性棉紙袋內備用,然后將粗鹽包放于微波爐內高火加熱2 min,再將藥包放于鹽包袋子中間的小袋子內,放于病人腹部的天樞穴和中腕穴上,順時針按摩腹部,每次10 min,每天兩次(上九時下午十六時),如果在化療期間的話,最好是使用化療藥物時給予中藥熱熨敷,熱熨結束后將鹽包放于病人胃腕部10 min,自化療周期開始時使用中藥熱熨敷至化療周期結束[2],使用熱熨敷期間要防止病人燙傷。
①根據WHO相關標準評價臨床總有效率,將0度、I度判定為顯效;將II度判定為有效;將III度、IV度判定為無效[3]。②參考CGISI量表評價兩組治療前、后胃腸道反應癥狀評分,0~10分。
借助SPSS 22.0分析,t、平方差表示計量資料,%、x2表示計數資料,P值表示檢驗結果。
觀察組25例,顯效13(52.00%)例、有效10(40.00%)例、無效2(8.00%)例;對照組25例,顯效10(40.00%)例、有效7(28.00%)例、無效8(32.00%)例,觀察組92.00%高于對照組78.00%,x2=4.5000,P=0.0339。
治療前觀察組CGISI評分6.95±2.52分、對照組CGISI評分6.94±2.14分;兩組對比無差異,t=0.0151,P=0.9880;治療后觀察組CGISI評分4.01±1.22分、對照組CGISI評分5.22±1.18分,兩組對比差異顯著,t=3.5645,P=0.0008。
中醫將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納入“藥毒”、“藥邪”等范疇,并根據出現胃腸道反應參照納差、嘔吐、便秘等疾病進行治療,但無法達到根治的目的,主要西藥化療存在細胞毒性,化療后藥毒進入氣血、津液,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因此本文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選用中藥熱熨敷治療預防肺癌化療期間及化療后出現胃腸道反應。本研究中觀察組經中藥熱熨敷治療后臨床總療效92.00%高于對照組78.00%,該結果與邵劍琴[4]研究中90.59%臨床總有療效接近,且治療后觀察組CGISI評分4.01±1.22分低于對照組,此結果提示中藥熱熨敷預防肺癌化療期間及化療后胃腸道反應有效性,分析:中藥熱熨敷通過刺激經絡、氣血,達到平衡陰陽,提高機體免疫力價值。中藥熱熨敷中萊菔子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之功效;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疏肝下氣、助陽止瀉之功效。因此,中藥熱熨敷可提高細胞活性,加速藥液吸收,還可直接作用于胃腸道,以預防化療期間及化療后出現的胃腸道不適;其次,中藥熱熨敷價格低廉、無創傷、無痛苦,使用方便;此外,吳茱萸還具有鎮痛作用,故中藥熱熨敷還可降低化療產生的疼痛感[5]。
綜上所述,中藥熱熨敷預防肺癌化療期間及化療后胃腸道反應價值理想,既可降低胃腸道嚴重程度,又可改善胃腸道反應癥狀評分,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