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霞,蒙海姣
(廣西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心內科疾病病情具有復雜性,在臨床治療中需要結合綜合性因素才能有效開展臨床工作;心內科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護理干預,但是,該科室的護理工作具有一定風險性,發生意外事件的幾率極高[1-2];心內科介入治療是重要的臨床治療手段,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效果。
選定2019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接受心內科介入治療患者,隨機電腦排序編號分組:對照組、研究組。
對照組:40例患者中存在男21例,女19例;年齡55~75歲,平均:65.55±5.45歲。
研究組:40例患者中存在男22例,女18例;年齡54~76歲,平均:65.46±5.33歲。
納入標準:(1)病歷資料完整;(2)患者治療配合度高。
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障礙;(2)精神疾病史。
組間資料對比,差異性不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進行針對性護理安全管理。
對照組:對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進行嚴密觀察。
研究組:(1)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針對性強的護理方案,要求護理人員對護理操作流程熟練,能夠有效防治疾病護理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2)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尋找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對患者所產生的消極情緒進行積極溝通和予以心理疏導,大力鼓勵患者積極配合相關的檢查、治療工作;(3)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性護理知識培訓,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對緊急情況的處理能力;除此之外,在患者臥床期間,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及時幫助患者解決各種問題,要重視患者的護理工作[3-4]。(4)組建護理安全管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對護理安全管理相關規定進行全面修正,并合理制定介入治療手術前、中、后等護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案;比如:患者在手術之前要先進行安全評估,有危險因素要采用小組討論分析的形式尋找解決對策;術中要準備介入治療相關器械與材料,確保醫療設備處于待機的狀態之下;術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告知患者家屬手術之后的注意事項,避免患者出現墜床等意外事件;出院前要進行健康宣教。
對組間的并發癥發生率(穿刺處腫脹、嘔吐率、血壓下降率)、護理總滿意率進行指標對比。
護理總滿意率的計算公式:滿意率+較滿意率;主要采用醫院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評定,主要評定內容涉及:護理人員操作技能、護理人員護理態度等方面。
所有組間的并發癥發生率(穿刺處腫脹、嘔吐率、血壓下降率)、護理總滿意率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涉及資料類型:計量資料(t檢驗,均數表示)與計數資料(x2檢驗,率表示);當存在數據指標差異性時則代表為p<0.05。
就研究組而言,其并發癥發生率(穿刺處腫脹率:7.50%、嘔吐率:2.50%、血壓下降率:2.50%)指標低于對照組(穿刺處腫脹率:17.50%、嘔吐率:7.50%、血壓下降率: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
見表1。
就研究組而言,其護理總滿意率(95.00%)指標高于對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
心內科介入治療屬于十分常見的一種臨床急救方式,但是,由于心內科患者年齡較大且病情發展迅速,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具有極高的護理操作能力、應急能力與溝通能力;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心內科介入治療過程中,可以起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有效作用,該種護理模式充分考慮到介入治療中的風險問題,結合科室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預見性強的針對性干預措施,能夠做到早預防、早發現的護理特點,從根本上杜絕了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
在進行針對性護理的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對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專業培訓,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心內科專業知識;(2)合理排班,依據患者需求排班,確保每一位患者能夠獲得足夠時間治療,增加夜晚的護理人員值班數量;(3)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
結合數據:就研究組而言,其其并發癥發生率(穿刺處腫脹率:7.50%、嘔吐率:2.50%、血壓下降率:2.50%)指標低于對照組,且其護理總滿意率(95.00%)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由此可見,心內科介入治療過程中加入針對性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