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萍,蘇真嬌,劉春燕,陳紅先
(珠海市人民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醫療、保健及護理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重癥患者的生命支持水平,直接反映醫院的綜合救治能力,專業的醫療、護理技術以及先進的醫療設備的運用能充分滿足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因而對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護理質量指標規范化監測管理是對護理質量起到規范的作用,是反應護理質量的標準和程序化,可以幫助臨床的護理人員有效地提高護理技術,對護理質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程度上的促進。[3]因此,作為廣東省高水平建設醫院,為進一步提高ICU救治能力及管理能力,本次實驗選取收治的100例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對護理質量指標規范化監測管理在患者疾病當中的應用實踐作出相關的研究和分折。并報告如下。
實驗選取了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回顧式分析對100例患者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法,以公平性開展為前提進行分組調查。入院后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患者年齡31~82歲,平均(55.86±3.95)歲。重型顱腦損傷22例、Ⅱ型呼吸衰竭19例、膿毒血癥19例、急性冠脈綜合征21例、感染性休克19例,在入院后對患者登記的一般資料進行詳細記錄,組間對比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監測患者的各項數據并記錄。觀察組則為護理質量指標規范化監測管理,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成立護理質量指監測標專員小組,進行相關專業的重癥護理學習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程度以及對患者的責任感。學習相關內容及之前的經驗,對所有的急危重癥患者的具體相關情況進行探討,并且制定嚴格高效的應對方式[4-5]。
對兩組急危重癥患者行護理效果的分析,統計有無并發癥發生,以及統計患者的急救時間、金額、住院時間。
對急危重癥患者的護理結果進行討論,以SPSS 21.0專業計算軟件為基礎。在本次實驗中,針對住院時間、急救時間以及金額采用計量統計,在并發癥發生率上則為計數統計,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急救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急救時間(min) 費用(元)對照組 50 22.3±7.7 37.4±10.4 3729.4±519.2觀察組 50 14.5±3.6 18.5±6.7 2251.2±213.6 t - 4.532 3.545 6.254 P - <0.05 <0.05 <0.05
與此同時,在并發癥發生率的調查中,觀察組的2.0%優于對照組的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質量指標規范化監測管理有利于改善護理服務質量,通過查詢患者詳細病理資料并結合自身經驗,并建立科學的護理質量指標管理體系,改善醫護人員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并及時改正[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質量指標規范化監測管理的應用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爭取治療時間,提高預后,減少醫療費用。有助于保障患者治療安全,減少家屬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采用護理質量指標規范化監測管理在急危重癥患者護理中,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急救時間,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大幅度減輕患者的入院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