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三江成礦帶
西南三江南段:該區東接滇西地區,北至藏滇、川滇省界,西、南分別與緬甸、老撾、越南毗鄰,面積約18.6 萬平方千米。區內交通便利,礦產資源和水電資源豐富。該區地質構造屬于特提斯構造帶的一部分。已有工作發現德欽羊拉銅礦、維西白秧坪銀鉛鋅礦、思茅大平掌銅礦、中甸普朗銅礦、金平長安金礦等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銅、鉛、鋅、銀等礦床(點)數百處,其中部分探明了儲量,奠定了該區作為中國有色金屬重要成礦帶之一的地位。
該區主攻銅、鉛鋅,兼顧銀、金等大型礦床的綜合評價,以斑巖(玢巖)-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噴流-沉積型銅多金屬礦、沉積改造型鉛鋅礦、熱液(火山熱液)型銀鉛鋅礦為主攻礦床類型。滇西北地區,重點加強普朗斑巖銅礦及其外圍、德欽羊拉銅礦外圍、紅山-雪雞坪地區外圍的銅多金屬礦勘查,進一步擴大找礦成果,率先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銅業基地。目前滇西北地區已控制銅資源量500 萬噸,遠景有望突破1000 萬噸。
瀾滄江南段地區,重點加強騰沖-梁河地區銅多金屬礦、大平掌外圍以及大紅山地區銅多金屬礦、核桃坪鉛鋅礦等勘查。
西南三江中段:工作區包括川西和藏東兩部分,面積約22 萬平方千米。水利、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一大批銀、鉛、鋅、銅、錫、金、汞、鎢等礦產地。該區位于東西向特提斯構造域東段向南轉折的板塊結合碰撞造山帶東側。
主攻銅、鉛鋅、銀,以斑巖型、海底噴流型以及熱液型為主攻礦床類型。加強川西地區義敦島弧帶斑巖銅礦和海底噴流型銅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優先加強新發現的竹雞頂銅礦的勘查,帶動區域斑巖銅礦勘查。加快推進對玉龍銅礦帶已有的和新發現的礦產地勘查,爭取找礦突破。
西南三江北段:位于青海南部,總面積約10 萬平方千米。該區工作程度較低。發現各類礦產地或礦(化)點百余處,涉及礦種有金、汞、鐵、銅、鉛、鋅、銻等。該區大地構造位置屬于青藏北特提斯華力西-印支造山系,主體為唐古拉陸塊。
該區主攻銅、鉛鋅多金屬礦,以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為目標,加快推進區域礦產遠景調查,評價區域礦產資源潛力,重點對然者涌、東莫扎抓、眾根涌、宗隴巴、趙卡龍等一批具有較大找礦遠景的礦產地擇優勘查。
西南三江成礦帶預期新增資源儲量銅1000 萬噸、銀5000 噸,鉛鋅1000 萬噸、富錳礦石1000 萬噸;新發現礦產地30~40 處;可提供詳查的大、中型礦產基地15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