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威海市環翠區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山東 威海 264200)
刺參為海產珍品,位列“海產八珍”之首,營養豐富,是中國北方地區特有的海洋生物資源和名貴海水養殖品種,市場優勢明顯,保健效果顯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營養健康食品的關注,刺參的消費市場不斷擴大,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青睞。
我國刺參的主要產地集中在北方遼寧、山東一帶,而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自然條件優越,水質環境優良,海洋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威海就是刺參的主要產地,《威海市志》記載(縣級市),“刺參舊稱海鼠,威海為重點產區之一”,《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記載“威海沿海是中國原種野生刺參的原產地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刺參已成為威海市最主要的海珍品增養殖品種之一,刺參產業也已成為威海市漁業與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海洋經濟的特色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
威海三面環海,擁有986 kg海岸線,約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18,近岸海域總面積11 449 km2。威海兼有基巖、沙礫和淤泥質等多種類型海岸,深水岸線資源豐富,海灣面積645.87 km2,有大小海島185個,近岸海域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海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一類和二類水質海域達到99.9%,其中一類水質海域達到87.9%,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逐年增加。威海瀕臨煙威、石島、乳山三大漁場,是黃渤海兩大海區眾多經濟魚蝦繁殖、越冬、索餌的天然良場及洄游的必經之路,水深15 m以內海域1 882 km2,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威海刺參出自北緯37度自然海域及沿岸灘涂池塘,近海海流暢通、水質清潔、鹽度均衡、溫度適宜。最適宜環境造就了海參中的上品—威海刺參,體型肥滿、肉質厚實、營養豐富、彈性高、韌性大、口感極佳。
1.2.1 刺參產業發展前景向好 根據農業部《漁業統計年鑒》分析得出,山東省、遼寧省是刺參養殖兩大省份,其刺參產量之和占全國刺參產量的91.4%~98.1%,其中山東省刺參產量可占50%以上。2019年,威海市刺參增養殖面積發展到360 000×667 m2,其中池塘養殖面積223 000×667 m2,淺海增殖區137 000×667 m2,年鮮參總產量達33 000 t,占全省的41%,全國刺參總產量的1/4;以海參為主的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2處,國家級海參原種場2處,國家級刺參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刺參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企業和業戶達到4 000多家,直接吸納就業4萬多人,僅刺參增養殖業就實現產值72多億元,約占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的7.3%,海水養殖總產值的40%。全市已獲得刺參生產許可證的加工企業有50多家,區域內刺參經銷門店600多家。同時積極實施“互聯網+現代漁業”戰略,引導200多家漁業企業開辦網上商城,進駐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等,推進產地和銷地對接。
1.2.2 安全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 近幾年,威海市建立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制度、責任、監測、病害防控等六大體系;建立健全了從海參育苗、養成到加工的全過程標準化生產體系;同時探索建立了海參質量追溯體系,基本實現了“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來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的質量可追溯管理。積極推動海參企業參加山東省“膠東刺參”質量保障聯盟,全省首批20家聯盟成員單位中,威海市占據8席,占全省的40%。從近幾年各級抽檢結果看,威海刺參檢測合格率位居全省之首。
1.2.3 區域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為促進威海市刺參產業持續發展,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刺參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海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意見》、《海參產業發展資金使用獎勵辦法》、《海參苗種產業發展獎勵辦法》等文件,進一步加大對刺參良種繁育、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研究及成果推廣、“威海刺參”品牌直營專賣店等項目的資金扶持。同時,“威海刺參”品牌已成功注冊“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獲準“中國地理標志”使用權,屬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自2011年以來,連續開展對“威海刺參”品牌宣傳活動。依托媒體廣告、電子商務、展會展示、實體商城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有效提高了“威海刺參”區域性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威海海參養殖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基礎。目前“威海刺參”品牌評估價值為51.37億元,成為品牌價值最高的海產品品牌。此外威海先后成功創建中國海洋食品名城、中國遠洋水產品加工與物流基地、中國休閑漁業之都和中國海參交易中心,獲得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稱號。
威海是特色旅游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及生態環保工作的深入,許多海參池塘被整治,近海工廠化育苗的存在空間不斷被壓縮,為景觀建設創造空間,便于更好地發展濱海旅游業,使得海參養殖水域不斷縮減,海參育苗空間壓縮,這些對海參產業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
長期以來,刺參苗種生產廠家多為盲目選擇養殖群體進行累代自繁,致使種質退化現象日趨嚴重。威海本地種參也沒有長期的保護計劃,自然刺參因污染和病害而呈現種群減少趨勢,使用的種參很大部分是人工培育的,質量難以保證。另外威海育苗企業良種選育意識淡薄,經過累代養殖,種質退化現象日趨嚴重,造成苗種生長速度緩慢,抗病能力下降,為刺參養殖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了隱患。
近年來,雖然一大批規模大、管理規范的高新龍頭企業應運而生,但是一家一戶、設施簡陋的育養方式仍然存在,總體格局是小、散、弱。大部分養殖散戶的技術素質不高,對刺參養殖和管理中密度、水質和營養等關鍵管理技術并不了解,缺乏科學養殖和病害防治意識。養殖技術粗放,存在養殖密度過大、濫用漁用藥物、隨意使用添加劑和不規范投喂飼料的現象,造成環境惡化,疾病繁生,危及產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威海刺參加工企業繁多,但仍以小型加工企業為主,規模化的加工企業主要有山東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雙舉海參、宮品海參、宇王集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產品以干海參、即食海參為主,海參保健品、功能食品、美容產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缺乏,導致威海市海參產量雖高,但產品附加值偏低。
雖然“威海刺參”區域性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比較高,但受傳統漁業生產經營觀念的影響,加上缺乏對品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很多漁業企業創建品牌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知名刺參企業品牌不多,嚴重制約了企業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的進一步提升。
在沿岸海參池塘不斷縮減的情況下,進一步開展高效生態增殖模式、技術及設施研發與示范應用。通過對增殖海域進行本底綜合調查,科學規劃增殖海區;做好養殖生物規格、密度、投放時機、影響成活率因素等研究以及針對不同生態環境下增殖效果的研究,建立高效生態增養殖模式。
一是強化原良種場和種質資源保護建設,加大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為海參增養殖提供優質種質;二是實施海參良種工程,加大優良品種培育、引進、改良、提純復壯和推廣力度,擴大海參工廠化育苗和海上網箱育苗規模,改善育苗設施和技術,提高海參苗種質量;三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強化科技創新和示范引領,加快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新型苗種生產基地,增強品種創新、擴繁生產和推廣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水產養殖覆蓋率。
加大引導力度,督促龍頭海參生產加工企業建立產品研發中心,加強人員配置,引進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型人才,充實企業科技研發力量,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提高自有知識產權產品比重。利用我市擁有山東大學(威海)、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兩大高校以及靠近中國海洋大學的資源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以“威海刺參”區域品牌建設為突破口,提高標準化生產程度,大力推進“威海刺參”品牌建設,叫響“威海刺參”區域品牌,從而帶動威海刺參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引導企業轉變思路,加大對產品研發、商標注冊、品牌宣傳的重視程度,增強品牌保護和宣傳意識,積極打造企業自身品牌,增加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