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年2月報道】題:單人操作膽道鏡引導下碎石術與大球囊括約肌成形術治療困難膽管結石有效性的隨機試驗(作者Bang JY等)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下膽管括約肌切開取石是膽總管結石的一線治療選擇,但是對于較大的或者嵌頓的結石,往往需要更高級的取石技術。除了機械碎石術,單人操作膽道鏡(SOC)引導下碎石術和大球囊括約肌成形術(LBS)等技術也是有效的補救措施,但治療困難膽管結石的理想方法尚不明確。
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Bang等率先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比較了基于SOC引導下碎石術和LBS治療困難膽管結石的有效性,以幫助優化內鏡下治療策略。該研究將2016年6月-2018年8月使用球囊或網籃取石失敗的困難膽管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SOC引導下激光碎石術組(SOC-LL,33例)和LBS組(33例)。當分配的治療不成功時,患者在轉到另一組治療前輔以機械碎石術。該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是治療成功,定義為1次操作完成膽管清理。次要結局指標是不良事件和治療費用。
結果顯示,SOC-LL組治療成功的患者比例(93.9%)明顯高于LBS組(72.7%,P=0.021)。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治療成功與使用SOC-LL(OR=8.7,P=0.026)、結石與肝外膽管直徑之比≤1(OR=28.8,P=0.038)和膽管無逐漸變細(OR=26.9,P=0.034)等因素顯著相關。兩組在不良事件、操作時間和總治療費用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該隨機試驗表明,SOC引導下碎石術可作為不能被常規方法清理的困難膽管結石患者首選的一線治療方法,尤其是當結石大小超過肝外膽管直徑時。對于遠端膽管逐漸變細或直徑小于近端膽管直徑一半的患者,可能需要輔助碎石術,因為單用LBS成功可能性較小。在臨床實踐中整合運用上述技術可能會改善治療效果和節省費用。
摘譯自:BANG JY, SUTTON B, NAVANEETHAN U, et al. Efficacy of single-operator cholangioscopy-guided lithotripsy compared with large balloon sphincteroplasty in management of difficult bile duct stones in a randomized trial[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