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麗,陳 旸,王詩寬
(海南省地質綜合勘察院,海南 海口 570206)
據統計,我國農村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量的90%以上。長期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于農村和農業生產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不夠,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而水污染環境問題,如水質惡化、等。據相關部門測算,全國農村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2.8億t,生活污水約90多億噸,人糞尿年產生量2.6億t,絕大多數沒有處理;在飲用水方面,全國7億多農村人口中,仍有3億多飲水達不到安全標準,其中約630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200萬人飲用高砷水,3800多萬人飲用苦咸水,1.9億人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血吸蟲病區約1100多萬人飲水不安全。
1999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概念。但是,近年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海南省各市縣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如生活垃圾的不規范處置,生活污水處理率偏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度滯后等等,成了建設生態省的一大憂患。農村的污染問題無論是關注度,還是實際采取的措施,都相對薄弱。
良好的生態環境一直是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農村水環境污染卻不容忽視。畜禽養殖缺少合理規劃,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養殖廢棄物處置不規范;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不科學使用;沿海鹽堿化地區由于海水入侵,水井水質變咸,導致人畜飲水困難;部分市縣雖然建成了一批農村污水處理項目,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資金保障,相當比例設施已處于半癱瘓的狀態,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不容樂觀。部分農村仍在飲用未經處理的地表水或淺層水,水質不達標的情況依然較為普遍。
2.1.1 工業廢水排放現狀
根據《2015年海南省環境質量狀況公報》,2015年海南省廢水排放總量為38568.19萬t,比2014年減少2.0%。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分別為6322.77萬t,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為0.88萬t,氨氮排放量為0.05萬t[1]。從區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海口、澄邁、洋浦、昌江、東方等,行業則主要集中在制漿造紙、原油制品加工,以及農副食品加工等。
2.1.2 工業固體廢物
2015年,全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59.32萬t,比上年減少30.3%,綜合利用量為208.42萬t,處置量為38.41萬t;全省危險廢物產生量為4.01萬t,綜合利用量0.12萬t,處置量為3.96萬t。
由于海南部分地區對工業發展缺乏合理規劃,工業企業小、散、亂現象較為普遍,部分企業位于鄉村區域,廢水排放口甚至沒有配套的污水接收官網,處理后直接排入外環境,影響周邊環境。
2.2.1 生活污水污染
近年來,海南省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但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卻未得到相應提升,大部分城鎮環境建設基礎比較落后,城鎮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廠等一些必備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與城鎮化發展極不協調。
2020年5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情況指出,海南省許多市縣沒有承擔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管理責任,缺乏統籌協調和規劃。2013年以來,全省共有291個房地產項目自行配套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涉及住宅36萬套,這些自建自營污水處理設施大多運行不正常、監管不到位,不但沒有實現中水回用目標,而且大量污水直排環境。
2.2.2 生活垃圾污染
目前,海南省大市縣均建有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或焚燒廠,數量上以衛生填埋場為主。但是,衛生填埋場建設之初,均只考慮了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收集與處置。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生活垃圾普遍采用非正規填埋和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置,這些非正規填埋場幾乎沒有任何防滲措施和滲濾液處理設施,滲濾液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外環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雖然近年來,對全省開展了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治理工作,但由于資金、選址等問題,仍有相當部分非正規填埋場尚未完成治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之中。
另一反面,隨著全省生活垃圾收運體系的完善,各衛生填埋場超負荷運行、超庫容運行的現象較為普遍,滲濾液不能達標排放的現象時有發生。
畜禽養殖產生的排泄物是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畜禽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機污染物,以及從飼料中富集的微量重金屬等。海南省畜禽飼養的規模化養殖分布相對集中,其中生豬養殖主要集中在海口市周邊,肉雞養殖主要集中在瓊海市和文昌市。盡管,海南省畜禽養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分調整不及時,缺乏統籌考慮;養殖場在前期籌備和建設過程對排泄物處置不夠重視,導致出現投產后排泄物處理消納存在困難,排泄物不能得到及時處置,進入環境中,一旦超過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將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
農業是海南省的重要產業,2018年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1.29萬公頃,糧食總播種面積28.61萬公頃,蔬菜總播種面積25.77萬公頃;2018年農用化肥施用總量124.85萬t,其中氮肥37.81萬t、磷肥26.19萬t、鉀肥17.22萬t、復合肥43.62萬t;化學農藥使用量達2.32萬t[2]。
整體而言,隨著海南省熱帶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農用化學物質使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單位種植面積的化肥、農藥使用量依然偏高,利用效率較低,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強度大。
“十一五”以來,海南省高位池養蝦發展迅速,遍及海南省沿海市縣,有力地支持了海南省的經濟建設。但由于省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出臺滯后,加上養殖戶管理不到位,高位池及周邊私井布局混亂,養殖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致使沿岸村莊井水發生污染,造成了局部地區的海岸帶生態環境趨向惡化,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
對工業排放廢水造成的污染,應大力推進工業企業水污染的治理。一是加強對工業企業的日常管理,強化對企業的指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對違法違規企業進行整改、查處。二是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新技術、新裝備,按照節能、降耗、減污和提高生產效率的原則,提高生產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嚴格工業項目審批,禁止新建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對于新建項目,應該嚴格實行各項環評保護制度和落實各項污染防治措施,杜絕對環境產生新的污染。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園區廢水處理設施、城鎮污水收集管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等。
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的投入,提高基層人員的管理和運行能力,保障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因地制宜研發、推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裝備,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優勢和自然凈化生態系統,使用基建費用低、凈化成本低、運行維護簡單的技術。
持續推進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工作,源頭控制非正規填埋場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結合生活垃圾分類,鼓勵農村生活垃圾可降解組分的就地處理技術應用,通過堆肥等技術進行資源化利用,同時減少生活垃圾的終端處置量。
及時制定修編全省畜禽養殖規劃,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探索建立建立生態型養殖場,走畜牧養殖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對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應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和無公害農業,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推廣農業集約化生產。大力推廣使用低毒性、低殘留的用藥,以減少對蔬菜及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
為了幫助沿岸村民恢復正常的飲水,保護近岸海域環境,使高位池養殖產業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行政強制手段和經濟政策等措施,指導經營者對現有的高位池進行防滲綜合整治。
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的“熱帶寶地”,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不斷優化產業機構,完善基礎設施,讓廣大農村地區享受經濟發展的紅利,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