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波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三隊,江西 新余 338000)
我國正在建設生態型社會,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全社會對于環境地質、水文地質等問題都給予了很高的重視,這也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各行業也在立足于自身實際,在水利工程建設、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預防、地下空間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投入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
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一是勘查分析水文地質狀況,以明確目標區域地下水的相關信息,重點探討地下水的水源分布以及地下水位狀況;二是勘查工程地質狀況,主要涉及地質板塊狀況以及土壤地質條件,分析評估其是否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以此實現對于項目建設要求的明確,同時在地震活動以及板塊運動等方面發揮作用;三是勘查分析環境地質,可以重點實時調查了解一些關鍵防區,以更好地明確環境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推動相關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結合現階段我國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伴隨著相關技術手段的創新發展,水工環地質勘查水平越來越高,準確度以及勘查范圍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實用性更強。但是具體到水工環地質勘查全過程,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容忽視。在水工環地質勘查完成后,如果沒有及時收尾處理,也容易釀成一些嚴重自然災害。由此可見,在未來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優化發展中,切實關注環境保護要求極為必要,應該作為發展重點。
目前,一方面,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我國資源開發難度不斷增加,對環境的破壞加劇;另一方面,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也對水工環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水工環地質工作的難度。同時,水工環地質工作雖已取得較大進展,但受傳統技術手段和裝備因素制約,科技創新力度不夠,創新性不強,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存在一定滯后性,還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并加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
近年來我國對水工環研究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并在水工環人才培養方面加大了力度,國家為此設立了獨立的部門機構,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從事這項工作。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水工環地質勘探工作。但從政府對水工環地質勘探工作的重視程度及各大高校對水工環相關專業的開設情況分析來看,國家依舊急缺水工環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水工環地質勘探工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有較高要求,欠缺相關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不過關是難以從事水工環地質勘探工作的。
我國經濟增長正遭遇資源供給和環境污染不斷增加2方面的制約瓶頸:①資源短缺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②未樹立較強的環保意識,導致工業污染隨著GDP增長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河流、湖泊、海洋水體被電力、制造業、化工、金屬冶煉等排放的廢水嚴重污染。高速增長的經濟,使得脆弱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先污染、后治理”在中國已經行不通,必須協調科技、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已然成為經濟發展和水工環地質工作中最為突出的問題。
在實際的水工環地質工作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經濟利益方面的問題,從而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忽略對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以及治理工作,導致大量的土地和植被遭到無法恢復的破壞,從而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甚至出現功能失調。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運用不合理的資源開采方式和資源回收順序,導致礦區地表出現裂縫和沉降;露天開采形成人工邊坡在雨水的沖刷和浸泡下失穩,形成滑坡;再比如:堆積的尾礦庫發生垮塌,形成地表泥石流等。諸如此類現象的出現,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資源開采的同時,水工環地質工作對開采前景缺乏客觀評價,資源開采盲目性和隨意性比較普遍。
通過新技術的推行能夠提升獲取數據資料和參數信息的準確性,從而為水工環地質研究體系的構建奠定一個科學有利的數據信息支撐,水工環地質開展的環節中部分精準度較高的數據獲取都需要借助全球定位技術,所以在推行新技術的環節中全球定位技術是重點推行對象。分析全球定位技術的優勢可知,該技術具備精準度高、輻射范圍廣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在該技術應用的環節中由于其信號的類型為電磁波,所以在寬闊的水域、較為密集的線路網等潛藏信號干擾源的區域位置,還應重視信號強度被削減的問題。由上述內容可以明確新技術的在推行的過程中優勢的最大限度發揮和最大限度利用,以及缺點的重視是兩個關鍵性的問題。
我國地質環境異常復雜,自然災害呈現區域性分布。比如,水土流失更容易在丘陵地區產生;沼澤化和鹽堿化土地出現在華中平原;海水入侵可能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地面塌陷和沉降則可能出現在東南平原;巖土凍融及沙漠化更傾向于出現在西部區域。為保證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長期健康發展,需要不斷深入地研究自然災害,深入地開展地質災害檢測和預警研究工作,完善地質災害數據庫以及地質災害風險填圖,建立動態的地質災害信息服務系統。
我國社會經濟科的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水工環工作開展有效性所影響,所以在未來的水工環地質工作中還應全面的強化認知,首先技術人員應明確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度,細化水文、環境、工程地質研究工作內容;其次工作人員應結合以往的經驗不斷的完善水工環地質研究體系,保證現有的研究體系能夠適用于當前我國的發展;再有就是針對現行的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的開展制定或健全與之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從而使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的有序進行得到保證。
在未來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優化發展中,為了體現環境保護效益,首先應該注重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機制,進而有效實現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準確評估,明確環境保護目標和方案。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構建中,往往需要重點圍繞著相關規范以及現場環境實際狀況綜合分析,進而才能夠準確預測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開展中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對于一些存在明顯不良影響的方案予以改進和調整。如果沒有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機制進行水工環地質勘查,則需要依據相關規范予以處罰。
國家從制度層面,水工環地質應由各級政服務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完善并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出臺政策。用人單位應該創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從多方面增加員工的收入,開展水工環地質工作時,制定并實施師傅帶徒弟模式,建設人才梯隊,消除人才斷層,為水工環地質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培養人才過程中,各大高校要重視教學實踐,提升新生人才的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工作的能力。
水工環地質勘查過程中存在的各個環境污染物同樣也需要加大處理力度,實時予以防范,進而更好實現對于現場環境的有效保護。從當前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開展來看,除了對于地表以及地層產生破壞外,污染物往往表現在廢渣、廢水以及廢氣上,這也就需要有目的地進行防控,盡量降低不良影響。比如:在水工環地質勘查中如果出現了廢水,應該及時做好收集,同時進行必要的凈化處理,盡量避免出現隨意排放;廢渣也需要及時收集和集中化運輸處理,避免隨意堆積在現場;嚴格控制勘查過程中出現的廢氣量,積極采取必要的防塵以及防煙手段。當然,為了更好地實現對于各類環境污染物的有效處理,往往還需要基于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進行創新優化,研究以往勘查設備或者是處理方案應用存在的污染源,有目的地進行調整和改進。
我國水工環地質勘探工作的技術仍有待提升,在水工環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有很多地方處于成形階段,需要不斷完善與提升。要想有效提升我國水工環勘探工作的技術水平與效率,從事水工環地質勘探的管理人員與科學技術人員,要對水工環工作的具體內容與各個銜接點開展深入的探究,不斷提升我國水工環勘探工作的技術水平,并且研究出更多符合我國地質情況的水工環勘探方法,為我國水工環勘探技術創新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從而提升我國水工環勘探工作的實用性與靈活性,確保在面對不同的地質情況時,可以高質量、高水平的完成地質勘探工作。在不斷提升水工環地質勘探技術的同時,相關專業人士要對我國的地質情況與地質特征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要根據具體地質情況設計出合理的地質勘探技術辦法,確定水工環勘探流程,從而不斷對當前流程進行改進與創新。相關技術人員要重點關注地質觀測工作,綜合觀測并勘探地下水源與地下資源,在具體實踐勘探過程中,要對具體的鉆工位置進行測量并對地下水進行抽樣檢測,初步完成對水文地質的檢測工作,將鉆孔巖心記錄在案,作為日后參考,動態觀測地下水情況,對檢測的數據進行總結與整理,為后續工作提供數據支持,根據具體的水質參數與其他影響因素,計算出水工環勘探結果。
綜上所述,水工環地質工作作為一項綜合性較強、關乎民生的重大工程,與人們日常工作生活、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關。但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阻礙了該項工作的持續發展,且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針對水工環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應該追本溯源,運用現代化的方法,加大技術創新和開拓力度,縮短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高效率開采和利用資源,降低損失和貧化,減輕環境污染問題,同時重視新生人才的培養,建設梯隊建設,為水工環地質工作持續穩定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綠色、健康、環保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