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劍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末日生存手冊里的物資囤積變為了現實。連英國首相在3 月19 日都被人拍到,囤積了一車的衛生紙。或許人們能夠理解這背后的心理因素,但為何偏偏是衛生紙呢?
這就說來話長了,還是先從英國開始吧。
英國人害怕失去衛生紙,是從脫歐就開始的。由于歐洲大陸是英國衛生紙的主要進口地區,此前在脫歐爭吵中,很多人就擔心廁紙供應會隨著進程膠著而陷入緊張局面。有英國官員甚至透露過英國本土的衛生紙庫存只夠用一天,一旦供應受限,英國人將只能用舊報紙擦屁股。
雖然這些話只是政客們危言聳聽,然而對于平均每人每年用110 卷廁紙,是歐洲平均使用量的2.5 倍的英國人而言,脫歐導致的不確定性,會讓英國普通民眾對生活物資供應是否完備打上問號。
如今,正式脫歐的議程才剛剛開始,疫病又出現了。在疫情沖擊下,不單單是衛生紙,其他的生活物品供應勢必也將遭受疫情的影響。
有報道稱,一名來自英國約克郡的護士在結束48 小時值班后,面對超市里空空蕩蕩的貨架,因買不到食物忍不住淚流滿面。于是,脫歐導致的不確定性和疫情迫在眉睫的現實危機,在英國產生了疊加效應,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恐慌心理。

疫情影響下,人們緊張地搶購衛生紙
有人可能不解,不就是一卷衛生紙嘛,本國就不能生產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形下,即便是歐盟內部各個發達國家,他們的很多商品,完全都是依賴進口。法國人吃荷蘭的乳制品,德國人吃丹麥的魚肉罐頭……在歐洲,各國依據不同的產業優勢,然后利用經貿互補的模式早已定型。就拿衛生紙來說,歐洲主力的生產商,除了愛生雅是瑞典的企業之外,其余都是美國企業。
這樣的經貿體系雖然能夠發揮各國最大的產業優勢,可一旦出現類似新冠肺炎的全球危機,從生產再到進出口都會遭到波及。雖然歐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它畢竟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一旦出現真正的危局,每個國家都會各自為政,以本國利益為重。
現在,意大利、德國、法國的病例早已過萬,德國和波蘭等國家宣布關閉過境口岸。疫情期間工人可能會被隔離而導致工廠停產,原料的運輸也將受到一定限制,產業分布在不同國家,協調過程將比較漫長,危機面前,供應鏈甚至會直接斷掉。不確定因素在增加,民眾的恐慌情緒將會跨越國界,于是,整個歐洲大陸都在搶衛生紙了。
西方國家是傳統的衛生紙消耗大戶。比如美國人,衛生紙消耗量全球第一,他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抹布為何物。歐洲紙制品研討會調查顯示,英國每人每年平均用掉大約17.6 公斤衛生紙。在經濟發達的西歐,每人每年平均消耗12.4 公斤衛生紙。相比而言,經濟欠發達的新歐盟成員國,每年消耗的衛生紙數量要小很多。以勤儉節約著稱的德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只消耗1.3 公斤的衛生紙。
作為一種高風險傳染病,新冠肺炎帶給人類的啟示就倆字:消毒。日常生活中除了各式各樣的消毒水之外,能給公眾干凈暗示的,就是衛生紙了。此外,相對于其他生活用品,衛生紙更加便于保存。人們平常用紙就毫不節省,面對接下來不能出門的居家生活,他們怎么能夠忍受沒有衛生紙的陪伴呢?
從報道的情況看,搶購衛生紙的地區都是相對發達的西方國家。一方面說明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民眾的消耗量也就越大;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的信息流高速便捷,從而使得每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其曝光概率和曝光程度也會更高——這反倒放大了公眾的恐慌情緒。
如今,消費主義盛行,利益驅使之下,也不排除商家借危機營銷。何況在危機面前,人類的求生心理是高度趨同的,而只要牢牢抓住民眾需求的軟肋,就不怕他們不搶。
(摘自“南周知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