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執中等

從小到大,我們常聽很多人講兩種句式。每次聽,都會隱隱覺得哪里不對,卻又一時無法反駁。其一:“再這樣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怎么得了?”
比如,你不愛收拾房間,其實也沒多大事,可是架不住老媽天天嘮叨:“連個房間都整不清楚,你這樣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家里豈不成垃圾堆了?”像這種說法,你要怪她無事生非吧,可你確實也有不對的地方;你要說她小題大做吧,可人家說自己是以小見大。左說不是,右說也不是,很麻煩吧?這個特別容易把人帶到溝里的邏輯陷阱,就叫作“滑坡謬誤”。
所謂“滑坡謬誤”,就是看一件事不順眼,可又找不出什么大問題,所以就把這事推向極端,來突顯其中的壞處,就像把你放在一個滑坡上,從后面一推,讓你一下子滑到溝里,本來沒事也變成有事。
很多人在分析嚴肅的社會事件時,也會陷入這種滑坡謬誤。社會上出點兒什么雞毛蒜皮的事,都有一堆人跳出來說什么“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可最后往往被證明是杞人憂天。
那么,滑坡謬誤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導性呢?這是因為人作為一種高級智慧生物,會有一種本能的“秩序偏好”。也就是說,人們會特別喜歡從變化與成長背后找出趨勢、規律。比如這段話: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怎么樣?是不是很發人深省?可是別忙,你把它調換一個順序再看:命運改變性格,性格改變習慣,習慣改變行動,行動改變思想。是不是同樣覺得頭頭是道?甚至你還可以試試把順序打亂:習慣改變思想,思想改變性格,性格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居然還是覺得有點道理,對不對?
為什么正說也是理,反說也是理,甚至亂說還是有理呢?不是因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順序,而是因為只要一段話“長得”很像是有一種循序漸進的趨勢,聽起來就好像特別有道理。
然而,也正是因為“漸進的秩序感”有這樣的魔力,我們才更要警惕,因為一不留神,就會被這種偏好帶到溝里,把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當成天經地義。比如,我們都讀過《禮記》中的這樣一段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你看這里頭的趨勢,環環相扣,短短幾句話,就描繪出了一整套從小到大、從內到外、從知識到德行、從個人求學到天下太平的流水線。用來鼓勵學生用功讀書,可說是再好不過了。
可是,這里頭說的順序關系,真的是必然的嗎?一個人真的非要有“齊家”的能力,才能“治國”嗎?一個人如果對“格物”沒興趣(比如一代大儒王陽明),他就勢必“心不正”嗎?這段文字,說的究竟是一種實際規律,還是只是作者的期盼與推斷呢?當你想到這一層,就會發現,其實這個鏈條只是一種可能。換句話說,滑坡謬誤的結論不一定錯,但是不具有必然性,所以不能當成嚴格的邏輯推導。
那么,在明白原理之后,我們又該如何去應對這類型的謬誤呢?在此提供兩個思路:第一,回歸效應;第二,集中議題。
什么叫“回歸效應”?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物變化都不是像滑坡那樣一直滑到底的,而是起起伏伏,圍繞著一個正常值上下波動。所以,當你覺得有可能出現極端的時候,反而往往意味著“回歸正常值”的時候快到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人經常抱怨青少年玩游戲越來越多,長此以往,豈不是大家都不工作、不學習了?其實大可不必這么緊張,因為即使沒有這些人在旁邊叨嘮,很多事情的變化也不是線性,而是波浪性的。
接著說另一種思路,也就是“集中議題”。比如,某地有所大學曾發生過一起爭議,當校園全面禁煙時,因為一些老教授多年的煙癮實在戒不掉,所以學校就打算在校園里開設幾個吸煙專區。結果,這個專區引發了少數學生代表的質疑,他們跟校方之間的對話,大意是這樣的:
“如果因為有人想抽煙,學校就要設立吸煙區,那么還有人想喝酒,學校是不是也要為他們設立喝酒區?那還要不要設立麻將區、火鍋區?”
“同學,請等一下,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吸煙區……你們對于這件事,有什么問題嗎?”
“我們就是在問啊,那同樣的道理,以后是不是還要設立喝酒區、麻將區?”
“等等,還是那句話,現在討論的是吸煙區……至于以后要不要設立喝酒區什么的,那是之后再討論的問題。現在只討論吸煙區……”
這個對話過程,就充分展現了討論問題時,一方試圖“推動滑坡”,帶出某種“趨勢”;而另一方呢,則不斷集中議題,避免事情的焦點跑到其他地方。
總之,滑坡性的思維,根源在于人們偏好相信循序漸進的趨勢本能。一方面,它能產生某種不言而喻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讓許多不相干的事物摻雜進來,讓討論動輒上綱上線,徹底失焦。而有了“回歸效應”與“集中議題”這兩招心智防身術后,再去看類似的問題時,你的思路就會清楚多了。
(摘自《小學問》,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