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輸掉連任可能性的特朗普政府不斷出臺新的反華措施,利用最后的在位時間強化美中之間的對立氛圍。另一方面,拜登勝選讓美國聯合盟友共同對抗中國的輿論風聲越來越緊,中國接下來將面對的國際大環境不容樂觀。
從底線思維的視角看,中國面臨著國際反華勢力試圖孤立、壓垮、顛覆我們的挑戰,這方面的證據和跡象的確很多,迫使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加以應對。
與此同時,我們要保持一份大國應有的戰略自信,那就是那些企圖雖真實存在,但它們得以兌現、得逞的幾率很低很低。這個判斷對中國社會在政治上保持定力至關重要。
需要看到,美國的一些政客雖已對華窮兇極惡,但今天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現實不斷為國際關系提供有別于過去的源動力,塑造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國家之間為了攻城略地而野蠻角逐的那一頁應當說翻過去了,各國的最大利益幾乎都是發展,國家安全的含義也有了更多經濟安全的權重。
美國糾集幾個盟國對華猛烈施壓,但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雄厚國力,任何壓垮中國的謀算都是癡心妄想。過去幾年驗證了中國作為貿易大國的地位堅如磐石,包括中國對美貿易也在今年下半年反彈。中西關系中最實質的內容除了美國推動的高科技脫鉤,沒有受到其他重大影響。展望未來,中西經貿合作的總盤子也不太有縮小的可能。
中美和中西最激烈的沖突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它對氛圍的傷害很重,但能夠造成的實際利益沖擊很有限。絕大多數國家不想與中國對立,在他們那里認為意識形態上逞強比保護實際經濟利益更重要的人是少數,主要是一些政治、輿論精英表現出在這方面的激進傾向。
美國是個特殊例子,它把維護霸權作為對華政策的主要考量,不斷在亞洲揮舞地緣政治大旗。華盛頓的確攪動了地區局勢,制造了大量對中國不利的議題,但它這樣做有著并非可以無限操弄的上限,因為讓別的國家把對華關系變成在政治上“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對外經濟合作面總體上保持穩定,必將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提供從容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空間。我們應該為緩和中美和中西關系做哪些工作,如何統籌這當中的利益,我們實際上有充足的資本保持自主性。
我們當然要重視來自美西方的壓力,但也無需夸大挑戰的嚴重性,正確的做法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緊張不焦慮就不容易沖動、憤怒,就能真正把更多注意力投向加強內部團結,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加強中國社會的團結,是需要有方向上的引導的。一些人主張或者不自覺地把與美國和西方的對立當成中國內部團結的主要酵母,用強化這種對立調動國內輿論的情緒。客觀說,當這種沖突不斷發生時,做不做這樣的引導,一部分這樣的實際效果都難免會發生。但我們認為,防止這一傾向在中美沖突中反復自然加碼乃至極化,中國社會需要有這樣的集體意識。
中國既要反美西方的抹黑和干涉,又要有不跟他們糾纏的氣量和大度。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要堅持自己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議程,不受外部態度的牽制,堅決避免美國支持的我們就反對,它反對的我們就支持,而是什么對中國有利我們就做什么。我們的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要真正做到堅定不移,對成績的評價標準要以實際效果為導向,堅決不受美西方輿論評價的影響。
當年的美蘇冷戰其實是逐漸在互動中形成并固化起來的,中美這兩年關系緊張,但中國的國門越開越大,市場經濟的施行愈發堅定,中美關系實際上在形成“更加復雜化”的另一格局。在我們看來,這個趨勢恰恰是中華民族胸襟和智慧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