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摘 ?要:在北美,無籠蛋雞商業化生產使用大鳥籠型雞舍是一個新潮。這些生產系統已經在歐洲成功應用了很多年,并且累積了許多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鳥籠型雞舍的設計也得到了不斷完善,以發揮蛋雞的天然特性,并最大限度地改善它們的福利,提高生產力。
關鍵詞:蛋雞;大鳥籠型雞舍
探究現代化大鳥籠型雞舍的起源,讓現今的雞蛋生產者從這些有效的生產系統中受益。雞蛋生產行業開拓者根據反復試驗的結果以及過去幾十年的使用經驗,讓大鳥籠型雞舍的推廣使用成為可能。
1 ?大鳥籠型雞舍設計的研究進展
商業性大鳥籠型雞舍的設計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瑞士的養禽生產者開始使用雞舍,并在雞舍內靠墻的地方設置單獨的產蛋巢穴和一個可以讓蛋雞上下跳躍的區域。雞舍的這種設計方式可能會使蛋雞所產地面蛋的比例較高(約4%),但是由于雞的飼養密度低,飼養員可以輕松且快速地集蛋。每棟雞舍通常飼養600~6 000羽蛋雞。
20世紀90年代,荷蘭的養禽生產者開始用更大飼養量的雞舍測試這種設計,每棟雞舍飼養的蛋雞數提高到20 000~25 000羽,飼養密度增加。不幸的是,雞舍中蛋雞高密度飼養導致地面蛋的比例提高——占總產蛋量的6%~10%。
蛋雞產較多的地面蛋不僅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人工集蛋,而且高密度飼養也使飼養員難以在雞舍中來回走動集蛋。由于飼養員對工作強度的不滿,同時需要大量的人工集蛋,再加上A級蛋的比例下降,雞舍的這種設計方式不適于蛋雞的大規模飼養。
無籠蛋雞商業化生產中的這些早期嘗試,激發了養禽生產者創造一種更理想的生產系統的愿望,目的是改善蛋雞福利和生產性能,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雞群管理所需的勞動力。一位名叫Peter van Agt的家禽業開拓者發現,將飲水器放在產蛋巢穴前可以顯著改善蛋雞的生產性能,因為這種布局能使蛋雞更容易找到產蛋巢穴。
蛋雞早上采食后,到產蛋時間往往更愿意飲水,因此這種布局可以降低地面蛋的比例。從那時起,設計師在設計生產系統時會充分考慮蛋雞的其他天然特性,讓蛋雞能輕松地上下跳躍。由于蛋雞在這種生態環境中健壯地生長發育,由此開啟了現代化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也稱為歐式或開放式大鳥籠型雞舍——的時代。
如今,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如ChoreTime公司生產的VIKE大鳥籠型生產系統)主要由三層組成(圖1):底層為活動和采食層,允許蛋雞四處走動,可以啄食、刨地和沙浴;中間一層為一個獨立的巢穴層,同時放置了飲水器,以鼓勵蛋雞在這一層產蛋;最高的一層為棲息層,安裝了棲架,以便為蛋雞營造一個理想的睡眠區。
在采用這種設計方式的生產系統中,蛋雞往往會自由地分散,這有助于消除雞舍內的熱點。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有多種樣式,每種樣式都有不同的層次,以滿足蛋雞的各種需求,如采食、飲水、產蛋以及蛋雞的天然行為,如沙浴和休息。
這些大鳥籠型雞舍還可以給蛋雞提供非常衛生的環境,這有利于它們健康生長和繁殖,并可減少清洗雞舍所需的勞動力。此外,由于這種生產系統可使產蛋區和雞蛋保持清潔,雞蛋的質量還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因此養禽生產者通常能夠獲得更多的A級蛋。
2 ?組合式生產系統
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并不是雞舍發展鏈的終端。21世紀早期,一個設計小組繼續進行新系統的設計,期望能改善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他們將這些組合式生產系統想象成沒有門的富集式雞籠,開發的目標為:
○ 降低青年母雞訓練的必要性;
○ 進入新型雞舍后的前幾周要關閉籠門;
○ 盡量減少蛋雞的運動以減少采食量;
○ 減少管理需求。
遺憾的是,組合式雞舍背后的理論并沒有按計劃的那樣得到充分的展示,唯一實現的目標是能夠使蛋雞的采食量減少約1%。養禽生產者發現,在這種生產系統中對青年母雞進行訓練同樣重要。封閉蛋雞舍會使蛋雞忘記很多訓練內容,并且還會引發通風問題。此外,組合式生產系統實際上會增加雞舍所需的管理工作,因為在這種類型的生產系統中蛋雞也不會在雞舍中自然分布。
3 ?小結
雖然組合式大鳥籠型雞舍目前仍然可用,但對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而言它們已經失去了市場份額。實際上,歐洲的養禽生產者幾乎完全停止使用,不僅是因為它們的性能不足,還因為這些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公眾視為未擺脫籠養生產系統。
由于消費者的要求日益提高,無籠生產的趨勢將繼續下去,雞舍的設計也將繼續改進。但是,到目前為止,多層式大鳥籠型雞舍被證明是能夠滿足無籠要求的生產系統發展鏈中最牢固的環節。它們是通過多年觀察蛋雞的天然特性后開發的,并通過強大的投資回報率和健康的雞群得到了證明。
原題名:The evolution of aviary design for maximum bird welfare and profit(英文)
原作者:Chore-Time技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