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興社,合作富民……”走進凌源市牛營子鎮郭家店村利萬家果蔬專業合作社,墻上掛著的宣傳板分外顯眼。多年來,凌源市以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為主線,以“村社合一”為切入點,積極推行“村黨組織+合作社”發展模式,破解基層組織“無錢辦事、無錢服務”問題,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活力。
凌源市堅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途徑,出臺《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鼓勵村黨組織直接領辦創辦合作社或入股合作社。市委、市政府給予財政支持、稅收減免、信貸支持、進出口經營權辦理、人才引進、品牌推廣等方面的政策優惠,推動村集體依托產業優勢,通過“村社合一”方式,以土地、資金、資產等入股,探索出盤活閑置資源、加快土地流轉、興辦專業市場等15種途徑,結合創辦“村集體+種養大戶(企業)+農戶”“村集體+特色產業合作社+土地流轉農戶”等新型合作模式的股份制合作社,實現統一運作。
凌源市將合作社黨建優勢與四大支柱產業相結合,引導村集體開發市場前景好的生產經營項目,以項目支撐集體經濟發展。例如,宋杖子鎮范杖子村黨委創辦了農峰蔬菜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村現有溫室大棚2020棟,年產甜椒2.7萬噸,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萬元。同時,本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思路,采取“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專業市場”等方式,持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凌源市堅持以產業扶貧為重點,進一步發揮“村社合一”的組織優勢,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推動脫貧攻堅和集體經濟同步發展,確保所有貧困村都領辦或創辦至少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入社。目前,全市120個貧困村均實現“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全覆蓋,通過流轉土地、利潤分紅等方式,使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同時有效帶動7902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經過努力,凌源市由村黨組織領辦創辦的合作社數量達到248個,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連續兩年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帶動了蔬菜種植、家禽養殖等20多個涉農產業快速發展。
“現在,在合作社上班每月可以拿到兩三千元工資。一年下來,加上土地流轉費,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說起年收入,烏蘭白鎮蔡杖子村村民祁占元十分得意。
如今,凌源市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球根類花卉種苗繁育及鮮切花生產基地、全省養牛大市,形成了“菜、花、果、畜”四大主導產業,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24.7萬畝,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