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建平縣委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大力實施“三個一”產業扶貧工程(一鄉一產業、一村一基地、一戶一項目),采取“五個一”措施(一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包扶指導、一名鄉鎮主要領導定責帶頭、一支“第一書記”隊伍掛職協調、一支駐村工作隊蹲點幫扶、一名村黨組織書記引領推動)統籌推進,夯實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產業根基。
秋陽高照,谷穗金黃,建平縣朱碌科鎮雜糧種植黨建扶貧產業園里一片豐收景象。朱碌科鎮依托雜糧種植產業基礎,投資1000萬元建設雜糧種植黨建扶貧產業園,采取“黨組織+企業+產業園+貧困戶”模式進行經營管理,雜糧種植總面積2萬畝,產業園年收益超過100萬元,為全鎮12個村每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全鎮557戶貧困戶在產業園內實現“雙崗雙獎一補貼”全覆蓋,戶均增收1200元。
朱碌科鎮雜糧種植黨建扶貧產業園是建平縣委探索“一鄉一園”、推動產業扶貧的縮影之一。目前,全縣26個鄉鎮場和3個涉農街道共建設鄉級黨建扶貧產業園74個,開辟了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勞務報酬、產業經營等多種增收渠道,累計帶動貧困人口2.5萬人增收致富。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建平縣委將村黨組織書記納入縣委備案管理,堅持選能人、用能人,“能人”型村黨組織書記占比達98%,“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占比達39%,配強了扶貧一線“領頭羊”隊伍。
建平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推行“黨支部+經濟實體+貧困戶”模式,引導249個村級黨組織領辦創辦產業基地279個,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縣所有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50%以上。
10年前的榆樹林子鎮下窯溝村飽受旱災之苦,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如何“拔窮根”?下窯溝村“兩委”班子成員經過反復研究,決定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發展設施農業。2010年,下窯溝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了惠澤種植專業合作社,籌集資金85萬元建起了村里首批溫室大棚。通過不斷增加投入、擴大規模,下窯溝村現已建成暖棚、冷棚1000余棟,年銷售額達3500萬元,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0萬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為了讓貧困戶能夠有穩定、持續的增收渠道,建平縣大力推行“項目到戶”扶貧模式,充分發揮鄉村黨組織、選派干部、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單位的作用,讓“硬核”力量進駐扶貧一線。同時,將到戶項目建設與共產黨員先鋒工程緊密結合,確保每戶貧困戶都有1~2名黨員干部“點對點”幫扶,并為4215名農村無職黨員設定崗位、明確職責,使全縣項目到戶12139戶,實現戶均項目3個以上,形成“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扶貧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