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葉
摘 要 通過對黃湖鎮中心小學項目的設計分析,探討新時代中心小學獨特的設計思索,以及在綠色環境、交通和建筑節能的應用
關鍵詞 中心小學;建筑設計研究;綠色建筑
1項目概況
黃湖鎮中心小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清波村,基地北至雙毛線,東臨育前路,西側與南緊挨余杭區黃湖中學,建設項目建設用地39.9畝,總建筑面積3226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238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8450平方米。場地和項目要求給設計提出了挑戰,主要有:
(1)場地要求。校區所在區域位于黃湖鎮鎮中心,如何充分將黃湖鎮文化特色和百年黃小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合到規劃設計的總體布局中來,展現黃湖鎮及學校的文化風采,成為區域亮點,成為本設計的挑戰之一。
(2)功能要求。地塊紅線西側與南緊挨余杭區黃湖中學,校園的功能既要服務學校,滿足黃湖小學基本教學需求,又要與黃湖中學在教學活動中互不干擾,這在功能布局及交通流線上有一定挑戰。
(3)生態要求。地塊西面與黃湖中學操場相鄰,視線舒緩且不遠處有承載自然與記憶的山體,而東側則是居住區。面對在鎮中心這一緊湊的場地條件,復雜的周邊環境,如何做到把這些表面上對立的元素之間,融合到一個平衡點,成為衡量規劃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2設計理念
黃湖鎮中心小學作為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百年名校,不應該僅僅只是具有知識傳授功能的場所,更是文化傳播與共享交流的見證。設計力求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功能分區清晰、空間立體豐富的校園環境。
3總平面設計
(1)整體規劃布局。校園采用集約式的布局模式。地塊東側為城市主干道育前路,方案面向育前路作為校園主入口布置行政辦公樓、作為入口標志性建筑、行政樓前設置入口廣場,確定了整個校園的主景觀節點。設計將學校的功能作了區分和組合。把用于普通教學的標準化教室,以效率最大化并滿足間距要求的原則,組合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院落,三個教學樓布置在基地東側靠近城市界面一側,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這樣,對城市密集一側形成較為嚴整、內向的態度。同時,把教師辦公、圖書館和專用教室、教工宿舍、風雨操場和食堂等對于面積,形態,體量要求各不相同的功能,由西向東以分組退臺跌落的方式組織起來,層層退臺面向基地西側的山體。
戶外操場布置在基地西側,與建筑的退臺肌理相呼應。并連接看臺有大臺階把師生直接引向二層。其次,方案通過大片架空平臺組成了一個公共共享空間系統,將南北兩側氛圍不同的空間串聯起來。它既是連接整個學校各功能的必要通道,也是標準教學功能和交流體驗功能轉換過度的空間。
(2)生態環境設計。教學單元間通庭院圍合,營造庇護感為孩子們開辟出一方湛藍的天空。內庭院空間具有強烈的垂直指向性,有效地避讓了周邊建設中的嘈雜的城市不利因素,渲染出了校園本該擁有的安靜、純真的環境氣質。錯落有致且水平延展的退臺是黃湖鎮優美風景的呼應,通過垂直方向的共享空間的置入,以及面向自然景觀的水平平臺的延展,使得在高密度的現代化城市中,能夠獲得園林般的空間體驗。
(3)綠色交通規劃。校區設兩個主入口,一個在東側,面向育前路,車輛較多,為校園主入口;一個在北側,面向雙毛線,設置家長接送出入口,作為校園后勤及家長接送的入口。步行友好和步行優先是校園交通設計的核心思想。總體原則上,校園內部均為步行區域,車行和服務流線沿外圍布置。規劃中的北、東兩個出入口分別接入雙毛線和育前路,采用環路的交通形式順應基地外圍展開,有效做到人車分流,保證學生安全。靜態交通規劃為校園一定的車輛停放空間,包括地面停車位和地下停車庫。主要停車及家長接送點位于地下,分布在操場和行政樓下方。
4建筑設計
(1)建筑風貌。建筑采用現代建筑風格,各教學樓通過退臺形成學校公共性活動空間,3米寬的外廊,架空的底層、圍合的院落增加了校園空間的流動性和共享性,為師生提供了多種交流場所。教學樓均為挑檐平屋頂建筑,通過退臺和遠處山體呼應起伏高低錯落,其立面為有序排列的豎向條窗。行政樓是三面聚合式院落圍的現代建筑,整體方正似一個盒子,四面展開即簡單大氣。
(2)平面設計。校園整體上分為標準化的教學院落、社會交流性強的活動空間,以及作為主要交通的架空廊道三個部分。教學功能單元緊湊集約布置,在滿足規范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留出場地,使得剩余空間具有更靈活的可操作性與可變性。建筑整體上向城市與自然兩側對立伸展,以運動場來銜接自然與建筑。設計中注入的大量社會交往空間,滿足了多種課外教學功能。
學生可通過操場邊室外臺階到達二層的架空平臺,從而去往不同建筑空間,臺階也可以作為操場的看臺使用。交通系統擴展并融入不同的使用功能,這使空間功能定義模糊化,使空間在使用上更具有生長性與可變性。
(3)建筑節能。 減少土地占用及能源與資源消耗的環境影響。建筑物結合地形,沿場地邊沿布局,建筑采用平坡和斜坡相結合,斜坡可匯集雨水。校園大部分外墻材料為有當地就地取材的材料,減少了資源消耗。
強調綠色能源和自然資源服務的利用。保證校園建筑均有良好地自然通風。教學樓采用外廊式單側布置教室方式,教室直接面向外圍綠地或庭院,采光通風均好,單側走廊的開窗也增加了通風;底層架空及地下室采光頂使得自然光能被建筑接納,行政樓中庭的設計也增加了自然光線。
教學樓保持足夠的日照間距,保證了各房間和教室的采光需要。挑出的走廊、退臺的設置,是有效的遮陽措施。室外照明采用風能結合太陽能方式,有效降低對傳統電力的需求。教學樓中的用水能夠利用其外圍水系經過處理得到循環使用。
5結束語
新時代條件下,校園建筑日趨多樣化。如何以獨特的人文和自然視角展現建筑特色,如何實現生態節能的綠色建筑是現今設計師需要解決的時代命題。本次設計實踐從建筑風貌、規劃格局、生態設計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獲得的良好的社會效益,形成一定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興鋼.追尋本原的學校[J].建筑學報,2001(12):14-17.
[2] 趙克侖.當下我國城市中小學設計新趨勢研究[D].天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