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過隙,歲月不居。2020歲末轉瞬即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方向性的決定,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要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人前景催人奮進。
2020年,黨和國家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新發展理念,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錨定目標不放松,百舸揚帆競爭流。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進入11月,國務院相繼出臺一系列的規劃、方案、意見,各省區市進入歲末大沖刺。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全球新冠疫情第二波大規模暴發、經濟大幅下滑的情勢下,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9月,我國新設市場主體253.1萬戶,創年內新高;10月,人民幣貸款增近6900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同比多增近1200億元;前10個月,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23.2萬件,實現疫情影響下的逆勢增長……
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我國強大的國內市場有著極大的韌性密切相關。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新發展格局中,縣域要發揮底部基石的作用,真抓實干實現新作為。
國內大循環是主體,夯實縣域是根基。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十二大任務,每一個任務的實現都與縣域密切相關。如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綠色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發展優秀文化產業等,都需要縣域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統籌下持續推進。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國內消費的擴大升級,將給國內大循環注入源源不斷的市場動力。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做優供應鏈和產業鏈。雙循環的血脈就是暢達快捷的供應體系,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實現高效供給、高質量供給。
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發展格局是發揮內需潛力,謀劃實體經濟創新升級,以更好滿足國內國際兩個需求的必然選擇。
以大地為箋,以時代為墨,為中華增添華彩。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啟之際,縣域已然落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