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賓
2019年7月,四川召開了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大會,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時頒發實施新的《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為四川縣域經濟明確了新的發展導向,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縣域經濟評價方法,也使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評價考核結果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本文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為例,分析新的《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龍泉驛經濟跨越騰飛與考核評價
1949年以來,伴隨著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龍泉驛區從農業鎮到汽車城,破繭成蝶,實現了工業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工業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新中國成立之初,龍泉驛區工業經濟總量非常小,生產能力有限,工業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在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龍泉驛區先后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一階段艱苦歲月期(1978年以前);二階段工業經濟探索期(1978—1990年);三階段工業經濟基礎夯實期(1991—2005年);四階段工業經濟振興騰飛期(2006—2013年);五階段工業經濟調速換擋期(2014—2019年)。尤其是2006年來,龍泉驛區以汽車產業為突破口,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實現了工業經濟的騰飛。經過十年的努力,龍泉驛區GDP由2005年的98.22億元躍升到2015年的1002.1億元。2006年至2013年,龍泉驛區保持了年均17.75%的經濟增速,GDP在成都市19個區(市、縣)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八位,躍升到2013年的第一位,并一直延續至今。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6.4∶46.4∶37.2調整到2013年的2.9∶81.4∶15.7,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2.7%猛升到2013年的78.2%。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啟動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擴大總需求”與“供給側改革”并重,經濟全面步入轉型升級的新常態。龍泉驛區進入工業經濟調速換擋期,但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龍泉驛區經濟的整體提升,也使其在全省縣級綜合評價中的排名持續上升,長期位居前列。2008至2012年龍泉驛區在全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中連續5年位居第二,2013年至2017年在全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中連續5年位居第一。也即在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里,龍泉驛區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評價中均位居前兩位(見表1)。
然而,2018年四川省實施新的《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后,龍泉驛區的考核結果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盡管龍泉驛區在GDP、全員勞動生產率、非農產業就業比、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質量等多項指標方面仍然位居全省第一,但按新的《考核辦法》卻沒能進入縣域經濟發展11強縣,僅在分類考核中入列11個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而在2019年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中,龍泉驛區既未再進入經濟發展強縣(市、區),也未能進入先進縣(市、區)和進步縣(市、區)之列。
實際上不僅是龍泉驛區,在新的《考核辦法》實施后,其他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居前的縣(市、區)考核結果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2018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中,2017年全省縣域綜合評價前十強,僅有成都市雙流區、青白江區、新津縣以及綿陽市涪城區、宜賓市翠屏區5個區(縣)仍入列11強,成都市溫江區、郫都區以及德陽市旌陽區則沒能再進入經濟發展強縣(市、區)、先進縣(市、區)和進步縣(市、區)之列(見表2)。而在2017年縣域經濟綜合評價中分別名列19、63位的瀘州市龍馬潭區和閬中市則在2018年新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11強。新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體現了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導向,改變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評價考核標準,也改變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排名格局,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以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縣域經濟發展。自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以來,成立了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有力地促進和推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2009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頒布了《縣域經濟發展激勵獎勵辦法》,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并于2016年1月正式實施。2019年3月印發的新的《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則更加突出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促進縣域經濟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體現出新的特點和新的要求。
——考核內容更加全面。1995年開始進行的四川縣級經濟綜合評價,設置了反映縣級經濟規模、水平、結構、速度和效益五類30個指標,集中反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效,但基本沒有涉及民生服務、生態環境、社會風險防控等內容(見表3)。2016年頒布實施的《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雖然增加了民生服務、生態環境方面的考核內容,但僅設置了16個考核指標(見表4)。新《考核辦法》將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分為經濟發展、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生態環境、風險防控五大類、24個指標,新增了民營經濟發展、開放經濟發展等內容,更加突出民生服務、鄉村發展,考核范圍更大、考核內容更全,更好地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見表5)。
——更加突出分類指導、分類考核。新的考核辦法更加突出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分類指導、分類考核。一方面,將全省183個縣(市、區)重新劃分為城市主城區、重點開發區縣、農產品主產區縣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四種類型,分類指導其發展。另一方面,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差異化設置各類區指標權重,不同類型縣域指標考核權重差異更大,更加鼓勵各類區差異性、特色化發展。例如,經濟發展類指標考核權重,城市主城區、重點開發區縣權重均為52%,而農產品主產區縣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則分別僅為32%和30%。同時,五大類指標細分指標考核權重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考核權重城市主城區、重點開發區縣權重均為10%,而農產品主產區縣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則均為0(見表5)。
——更加強調量質并進。新《考核辦法》鼓勵縣域經濟發展由單純的“以速度取勝”轉向量質并進。在13個涉及總量的考核指標中,除耕地保有量外均既考核總量,又考核增速,且總量指標占40%的權重、增速指標占60%的權重,相對淡化了縣域經濟既有的發展基礎,更強調縣域經濟未來的成長性。
近十年來,以龍泉驛區為代表的縣域經濟綜合評價10強區縣在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水平等方面擁有極大的優勢,經濟總量大,二、三產業占比,地方財政收入節節攀升,在傳統的縣域經濟綜合評價中自然長期名列前茅。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這類區縣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總量,經濟基數較大,增速相對放緩。如果在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不能同時保持領先,則其考核結果必然受到影響。
幾點啟示
經過70年多的發展和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更加強調體現新發展理念,促進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動能轉換實現突破、財政保障顯著增強、民生水平持續改善。四川縣域經濟發展要變單純的“以速度取勝”轉向量質并進,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踐行新發展理念,更加重視全面發展。四川縣域經濟發展要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量質并進,統籌經濟發展、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和風險防控,更加重視創新驅動、城鄉融合、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近年來,龍泉驛區也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等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力求通過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同時著力推進城鄉融合、改善民生、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
——突出縣域地方特色,更加重視差異化發展。四川地域廣闊,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區位條件和社會發展條件各異,資源稟賦懸殊,縣域之間地域差異性尤為明顯突出。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更需要立足縣域自身特點和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城市主城區要突出城市功能建設優先,側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形成市域經濟重要支撐,引領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開發區縣要突出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與質量并重,側重優勢產業成群成鏈,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升城鎮承載能力。農產品主產區縣要突出農業發展優先,側重農業空間規模和農產品保障能力提升,以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縣要突出生態保護優先,側重生態空間規模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強化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