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章程 劉吉洪
社區構成一座城市發展的呼吸和脈動。2017年,成都開啟了一場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體制創新和方式變革,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縣(區)兩級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將社區發展治理作為探路特大城市轉型升級的著力點。三年過去,成都街道、社區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積極性也逐步提高。
在三年的社區治理探索中,成都市雙流區西航港街道走出了一條特有的路子。如今,在西航港街道,一批高顏值高品質的和諧宜居社區,一幅蜀都韻味國際化的生活場景正在形成……
傳統文化融進去
龍港社區“活”起來
近日,雙流區2020“空港社治點睛計劃”系列活動第二個專場——“尋找活力社區BBKing(辯論王者——編者注)”PK賽和“空港社治沙龍”走進西航港街道龍港社區,在PK賽中,西航港街道龍港社區黨委書記謝夢麗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為主題,以龍港社區發展治理經驗為案例進行現場演說,榮獲PK賽“最佳社區BBKing”。榮譽背后是龍港社區對社區治理發展之路的成功探索。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提升與改變,龍港社區問題日漸凸顯:公共文化空間缺失、鄰里關系淡薄、社區治理參與度低、婦女居家空閑……
面對社區精細化治理這道“考題”,“90后”社區書記謝夢麗說,龍港社區的“解題思路”是創新開道,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讓社區“活”起來。
2020年初,龍港社區引入成都楊華珍藏羌織繡微型博物館,在社區開設楊華珍藏羌繡工作室,作為刺繡手工技能培訓就業基地,使之成為婦女培訓、就業平臺。
“我平時在家沒事,自從社區開設了羌繡培訓班,我就常到社區來學習羌繡技藝,15天下來手藝進步了不少,你看這墻上掛的羌繡作品都是我們社區居民自己繡出來的。”居民楊女士一邊指著墻上五彩斑斕的羌繡作品一邊自豪地說,在社區培訓羌繡不僅能學到一技之長,還能在這里交到好朋友,每天生活既充實又開心。
龍港社區還積極引入軟陶、扎染、竹編等非遺傳承、少數民族手工技藝課,讓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進來,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融入社區,貫穿社區發展治理。“這就有效解決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缺失、鄰里關系淡薄、社區發展參與度低、社區與居民互動方式單一等一系列問題。”謝夢麗說。
同時,龍港社區通過以資源換服務,引入教育、文創、設計等專業機構,實施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成立了商家聯盟。根據社區居民需求,發動兒童早教、心理輔導、就業培訓等“公益+低償收費”的服務方式,優化社區發展新空間、優化社區治理生態圈、優化鄰里幸福共同體。
“三年的時間,龍港社區以黨建為引領,探索出一套立足自身特色的‘一核三治四社聯動五項融合社區發展治理模式,通過資產換資源、資源換服務的方式共建共享社區陣地,讓該社區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而這就是社區治理的終極目標。”西航港街道黨工委書記胡勁松說。
“無界”理念
江安社區家門口“看”世界
在家門口選購泰國手工藝品、了解泰國紙傘文化、品嘗泰國美食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近日,成都市雙流區西航港街道江安社區攜手雙流區光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都航空有限公司,在江安社區外一樓廣場舉辦了“泰式風情·席卷江安”國家主題文化周活動。
而這樣的國際化文化活動在江安社區并不少見,“我們社區地處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是雙流國際空港商圈的重要承載地,鄰近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社區內有不少的外籍人士居住,社區文化背景多元化。為此,我們以‘無界社區·集智生活為理念,積極探索‘融入式國際化社區服務平臺的建設模式,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江安社區居委會主任王沖介紹道。
行走在江安社區,隨處可見雙語標識的路牌及地標性建筑。這是“無界”理念在江安社區“硬環境”打造上的一處體現。
2020年5月,雙流區首家外籍人士社區服務中心——江安社區國際會客廳正式啟用。會客廳面向轄區外籍人士提供社區服務、出入境管理服務和生活服務三大類共16項具體服務。該中心內還設立了公安出入境服務站,這也是雙流區第一個設在社區里面的出入境服務站。外籍人士可以在這里辦理住宿登記,取閱辦事指南,咨詢出入境相關法律法規。同時,與該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的 “空港雙流國際志愿者服務隊”也正式成立。首批國際志愿者共15人,參與到外辦和社區定期舉辦的中外居民文化交流活動和公益志愿服務行動中。
“無界”理念不僅體現在江安社區的“硬環境”建設上,在軟文化中,“無界”理念也深入其中。
在國際化社區文化營造上,江安社區結合中外文化傳統節日長期開展“最”中國等系列中國特色文化活動和“國家主題文化周”特色活動。在“最” 中國系列活動中,外籍居民通過學茶藝、寫書法、畫紙扇、包粽子等傳統風俗,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領略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在“國家主題文化周”活動中,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韓國、泰國等全球不同國家風情。
西航港街道江安社區黨委書記羅強表示,三年來,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文娛活動的同時,也促進了多元的文化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江安社區邁向國際化的進程。
共建共治共享
蓮花社區院落脫胎換骨
金秋時節,走進蓮花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彰顯原四川齒輪廠發展歷程的灰瓦文化墻、被郁郁蔥蔥的植被包圍著的紅墻老式建筑和無處不在的工業老物件——一座充滿工業懷舊風的主題社區盡收眼底。
蓮花社區,原為“三線”建設國企四川齒輪廠。2005年破產后,以生活區為基礎組建而成的純城市社區,現有居民2666戶,人口10000余人。據介紹,自企業破產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社區一直承受著破產企業家屬區轉型的陣痛,企業破產重組、職工大量下崗、社區環境老舊、維穩問題突出、居民信心受挫……
面臨五大難題,社區治理發展的路子該怎么走?蓮花社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有機更新、文創聚力”的治理路徑。
蓮花社區通過公推直選社區黨委書記,搭建社區黨建引領“骨架”,構建社區黨委—區域支部—網格小組的三級體系,形成社區黨委引領抓總、黨員參與、自治物業服務,社會組織協調配合的多元參與機制。
社區治理“骨架”已成型,如何打造好社區環境,讓社區居民居住、生活更為舒心成了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蓮花社區先后實施了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三無院落”打造、園林綠化改造、廉政文化廣場建設等項目,社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健全。
“我在這里住了幾十年了,以前樓道里堆放著各種雜物,住在一樓的住戶私圈菜地,社區綠化很不好。”蓮花社區居民朱廣清說,這幾年社區同志帶領大家治理后,社區告別了臟亂堵,樓道里干凈了,小區綠化多起來了,跟以前比簡直就是脫胎換骨!街坊鄰居也很珍惜現在的成果,現在歸屬感更強了!
為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社區依托老川齒文化,打造川齒記憶長廊、記憶小巷、川齒記憶館等文化點位,創新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建設,把“老川齒精神”打造為社區文化品牌。蓮花社區黨委副書記謝澤輝介紹,社區在注重繼承老川齒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進取”企業精神的同時,積極開展道德講堂、家風家訓、“道德星級模范”、“孝敬”、“守法”、“全民閱讀進社區”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文化培訓交流活動。
同時,社區依托雙流自貿區資源設立跨境電商O2O社區體驗中心,為社區居民和游客提供20多個國家5000多種進口商品的線下體驗,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盤活社區集體經濟。
社區有變化、居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這是西航港街道社區發展治理成果的最好體現,也是雙流區積極開展社區發展治理的一個縮影。
雙流區西航港街道黨群辦負責人表示,社區發展治理是個大課題,龍港、江安、蓮花這三個社區的治理成效只是在社區發展治理中的一些嘗試和探索,但這都表明了西航港街道必將高質量推進社區發展治理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