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為基礎、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要求,是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的物質基礎和前提保障。近年來,四川省儀隴縣借紅色旅游蓬勃發展之勢,大力弘揚“兩德”精神,把為民初心銘刻在鄉村泥土地上,把使命擔當融匯在產業振興上,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產業興旺推動紅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之路。
紅色品牌+招商引資
謀好產業基礎之篇
產業興旺,離不開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撐。農業基礎薄弱、企業帶動不夠是儀隴長期以來發展的短板。儀隴結合自身作為“兩德”故里和革命老區在全國的知名度優勢,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性機遇,著眼產業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的需要,加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為招商引資打下良好基礎,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提供硬件支撐。2018年,三條溝村硬化道路13.7公里,新建旅游線路5.7公里。同時,村里修了3座提灌站,5個大水池,并對小Ⅱ型水庫進行了整治。2019年,實施了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拆除218戶危舊房屋,修建五處居民安置點。基礎設施的改善改變了三條溝村的整體風貌,也喚醒了三條溝村發展的活力。目前,三條溝村引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海升集團,建有國內最大的柑橘脫毒苗木繁育基地。該基地產出的柑橘銷往北京、陜西等國內多個地區,產品在全國有著不錯的口碑。
儀隴縣突出規劃引領、強化龍頭帶動,確立“招引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培育大產業、創建大品牌、融入大市場”的發展思路,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打造縱貫縣域南北的百里產業長廊,積極做好產業布局謀劃。引進中味集團、利達豐集團、廣東溫氏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分別發展加工型蔬菜、有機蠶桑、生豬養殖,豐富“3351”產業布局,形成獨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走出一條具有儀隴特色的現代農業、高科技農業、大農業之路,為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紅色文化+鄉村旅游
布好產業發展之局
紅色文化得以永久傳承,紅色旅游得以持續發展,需要在形式上進行創新。儀隴縣作為革命老區和將帥故里,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還有獨特的川北民俗文化、客家文化。三條溝農業主題公園依托該村現代柑橘產業園而建,是全國唯一以柑橘為主題的中國農業公園、國內最大的柑橘脫毒苗木繁育基地和柑橘新品種培育研學基地,相繼舉辦了“鄉村旅游節”“柑橘文化節”等系列旅游活動。同時,該主題公園也是張思德干部學院的教學點,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學員來此參觀學習,在緬懷革命先輩、傳承革命精神的同時,感受到當前我國鄉村發展的蓬勃生機。在良好的產業布局下,該村成為集觀光旅游、田園采摘、農事體驗、研學科普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景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參觀。隨著游客的增多,該村的餐飲、娛樂、旅游、住宿等服務業也相繼發展起來,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儀隴縣以紅色文化為招牌,以鄉村旅游為亮點,做精做細紅色旅游業態,把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各層面旅游體系當中去,形成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把鄉村產業發展這盤棋“盤”活了。
紅色初心+返鄉創業
聚好產業人才之力
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為產業發展聚好人才之力。首先,抓好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按照政治素質高、道德品行好、思想解放度高、帶富能力強的標準,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注重人才儲備,加大人才培養激勵力度。作為成長在“兩德”故里的黨員干部,要求他們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忘初心,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下,扎根農村,發揮他們懂網絡、腦子活、見識廣的特長,始終保持充沛的工作熱情,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以求更好地帶領廣大民眾進步。
其次,大力鼓勵返鄉創業。儀隴縣打造歸雁經濟園,強力實施人才回引工程。近年來,儀隴縣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進大學生返鄉創業行動,培育了一批“立得住、叫得響”的大學生返鄉創業示范基地。2017年,三條溝村本村村民李銀龍(27歲,河南商丘師范學院生命科學院畢業后,專心學習草莓種植技術,并在商丘租地成功開發了草莓種植園)始終不忘為家鄉人民貢獻力量的初心,帶著技術回到家鄉創立草莓專業合作社,帶領本村30余戶村民創收致富。同時,引導鼓勵各類優秀人才在各村巡回授課,召開技能培訓會。
紅色黨建+村企聯姻
建好產業運營機制
黨建引領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產業的第一抓手。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振興最前沿的陣地,黨員干部要壓實責任,發揮好宣傳者、帶動者、組織者、服務者和實施者的作用。儀隴縣各基層黨組織在村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重要工作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為推進鄉村振興,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積極推行“黨建+”等做法,擴大黨的組織覆蓋面,有機融入當地產業發展中,把黨組織建立在產業線上,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安溪湖村采用“黨支部+公司”模式,在村支部的安排帶領下,通過民主決議,由該村支部統籌使用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專項資金、各類專項資金,帶動村中貧困群眾入股,以村集體和貧困戶投入的資本金撬動企業投資,建立“村企聯姻、合作共營”的運營機制,取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
作為“兩德”故里,儀隴縣大力弘揚“兩德”精神,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觀念,努力提高服務人民的本領,始終把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產業發展同扶貧、扶志結合起來,同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和整體發展結合起來。在引進企業投資的過程中,充分重視公司、農戶、集體三方的利益分配,形成科學、合理的分配方式,將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三條溝村為例,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三條溝村創新了租金收入、股本分紅、股權量化、勞務收入、返租倒包、訂單生產六種利益聯結模式,在村企聯姻中,實現了大企業和小農戶的共贏。
紅色打底+綠色發展
守好產業生態之美
鄉村振興,必須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也是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基本要求,儀隴縣堅持把全面認識鄉村的價值和功能、著眼整體、以科學的規劃統籌全局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始終堅持“紅色打底、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引進和扶持綠色發展的龍頭企業和標桿企業,加快產業綠色改造升級步伐,調整優化現代農業結構,采用科學技術綠色培育,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近年來,儀隴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依托陜西海升集團和廣東溫氏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先進技術手段和管理水平,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了革命的“紅”與生態的“綠”相交融,形成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格局。以三條溝村為例,在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中,該村始終堅持“綠色、生態、有機”發展理念,全面推行“生態化養殖+沼液+種植”的海溫循環模式,采用了以色列先進物聯網農業技術,實現了水肥滴灌一體化、管理養護智能化。
紅色文化的品牌引領、紅色初心的動力激發、紅色黨建的有力保障是儀隴縣鄉村產業興旺的三大重要舉措。儀隴縣聚焦產業發展基礎、布局、人才、運營和生態“五大要素”,以三大重要舉措破解了紅色革命老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效益不高、動力不足、保障不力”三大制約瓶頸,徐徐展開了一幅紅綠相映、栩栩如生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執筆:楊湞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李仁君,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