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京宇 李之媛
千百年來,黃河哺育無數華夏子孫,從古至今,黃河流域治理一直是我國的重點。2018年,黨中央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這一國家戰略是對以往鄉村治理政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拓展和深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黃河流域治理水平不斷提升,但農村在產業、文化、基建等方面依然薄弱。
按照鄉村振興總要求“二十字方針”,黃河流域產業興旺關鍵在于現代產業融合體系的構建,鄉村的主導產業不僅局限于農林牧漁,發展生態產業、黃河農旅、康養休閑、農村電商等多元特色產業是黃河流域鄉村產業發展的趨勢。生態宜居,就是對沿黃河鄉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進行村貌提質,建設美麗沿黃河生態鄉村。鄉風文明,就是要弘揚和創新黃河文化,堅持文化自信,重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治理有效,即構建學習型基層組織,提升其治理能力,形成新型高效的鄉村治理模式。生活富裕,就是讓農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實現共同富裕。
黃河流域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區域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黃河由西向東,流經的9?。ㄗ灾螀^)中,共涉及69個地區(市、州、盟)、329個縣(市、區、旗),流域以內涵蓋了青、甘、寧、蒙、晉、陜6?。ㄗ灾螀^)的省會或首府,豫、魯兩省省會位于黃河之濱。我國疆域遼闊,由于各地區資源稟賦、自然地理差異等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中西部農村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催化劑。
——鞏固黃河流域戰略地位的需要。作為北方的天然屏障,黃河流域關系著我國生態安全。黃河流域處于全國經濟發展重要戰略地位,是我國畜牧業、農業產品的重要產地,玉米、棉花、油料、牛羊、煙草等農產品在全國占據一席之地。同時,黃河流域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受黃河多元文化的熏陶,鄉村振興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因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進一步鞏固其生態、經濟和文化地位有重要意義。
面臨的現實困境
——人才困境。各方面人才匱乏及分布不均衡極大地制約著黃河流域鄉村發展水平。生態脆弱、發展潛力較小的上游區域是黃河流域人才最短缺的地方,中下游地區雖高校眾多,但是在磁吸效應下,大部分人才集中于西安、鄭州等省會中心。雖然,在脫貧攻堅戰中,“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干部一定程度破解了農村人才匱乏的瓶頸,但是,這種短期突擊性扶持幫扶舉措一旦改變,缺乏生存技能的貧困人員就有返貧的極大風險。
——生態困境。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流域生態問題的自然原因。長期以來,過度放牧致使黃河上游草原沙化嚴重,多水多沙、植被覆蓋率較低、自然資源過度利用、耕地比例過大是造成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各地區在綠色發展理念下,黃河的輸沙量雖減少了很多,但沿河鄉村地區水土流失強度依然很高。同時,沿河環境高風險產業集聚,有色金屬、煤炭、化工等重污染行業分布集中,治污能力不足、工業污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
——土地困境。犧牲利益讓位于生態建設,原來農牧民的耕地、牧場逐步退改為生態林、草場,農民對土地需求的擴大與土地資源供給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舍飼圈養成本較高,偷牧、復墾現象時有發生,如何解決人地矛盾成為鄉村治理的棘手問題。同時,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及農村土地制度等也是突出問題。
——文化困境。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黃河文化早已滲透到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干預很有必要,只有村民恢復歷史感知和文化自信,村莊才有復興的可能。在城鎮化進程中,沿黃河9?。ㄗ灾螀^)鄉村傳統風貌逐漸被現代家居風格取代,不少古村落瀕臨消失,古建筑保護刻不容緩。黃河文化自信的缺失,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最大挑戰。
對策建議
——優化產業選擇,產業融合發展。黃河上游是我國主要的畜牧業基地,發展現代牧業與特色農業,緊密聯結牧民與企業之間的利益,提高農牧業產業化程度。而黃河中下游不僅是我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而且能源資源豐富,在五大重點能源基地中,黃河流域占據三席,其中,煤炭開發、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有色金融冶煉等是黃河流域的核心產業。因此,提高重工業企業的排污標準,堅持綠色化發展道路,將農林水、生態、文化、旅游等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規劃。各地區資源稟賦、鄉村治理條件各不相同,要發揮好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園區,打造生態休閑產業,探索“生態+旅游+文化”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鄉村。鄉村振興不是要提高農村人口規模,而是需要對鄉村振興起促進作用的專業農林牧漁技術人才、水利人才、農村電商人才、優秀基層干部等。首先要構建以農民為中心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農民對于鄉村振興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其次要加大鄉村建設成功樣板和典型事例的宣傳力度,讓年輕人看到鄉村振興的前景和發展潛力,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減少經濟環境下資本對鄉村環境的沖擊,避免年輕人浮躁和急功近利。同時建好“人才庫”,加大高知識人才創業扶持力度,創新知識理論與技術人才融合發展的基礎經營模式,激勵年輕人投身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去。
——科學配置水資源,平衡水沙關系。沿河省份在發展農村經濟、開展鄉村建設時,首要任務便是關注水和環境容量。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產”的農業發展模式,持續積極推進護林工程建設,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統籌農村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的關系。上游以自然恢復為主,注重開發,減少植被破壞,增強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能力;中游多種植被,科學布局旱作梯田,減少水土流失;下游注意疏理河道,減少泥沙淤積,耕地適當。
——做好黃河文化傳承與生態文化創新。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在人與黃河的交融中不斷多元開放,黃河文化的先導性與輻射性,無疑增強了鄉村之間的凝聚力和發展。黃河流域的太平鑼鼓、腰鼓、戲劇等非遺文化,體現出黃河人民蓬勃向上、剛毅不屈的精神面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不斷挖掘黃河民俗文化、灘地文化、窯洞文化等,加快鄉村文化體制改革,加大鄉村文化產業投入,實現鄉村文化從自覺到自信的轉變。同時要不斷創新黃河生態文化,深入挖掘黃河生態文化蘊含的內涵,打造出具有黃河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把黃河生態長廊打造成生態文化帶,從現代消費群體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體驗出發,不斷開發河邊古村落和發展美麗旅游鄉村。
——構建學習型基層組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要杜絕片面追求政治建設作風,警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滋生,加強基層組織與人民的紐帶關系,加強各基層組織的協作交流,以制度創新為引領,構建黨組織、企業與農民“三位一體”的互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