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鄉村教育,其內在的邏輯是通過教育的作用提高鄉村人力資本的素質,通過在鄉村中普及現代化的教育,通過優質的教育資源與服務來促成鄉村文化的繁榮和正確的價值觀,提升鄉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者的技能來充分調動鄉民的生產和工作積極性,推動鄉村振興。
學者潘蘇子在《夯實鄉村振興的教育基石》一文中指出,鄉村教育是幫助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基本通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所以要教育先行,是因為鄉村發展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
無論是中央的戰略部署,還是學者的觀點,都強調鄉村教育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筆者認為,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推動鄉村教育振興雖存在諸多困難,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教育即將迎來新的春天。
當前鄉村教育的主要問題
當前鄉村教育明顯缺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大部分鄉村教學點被撤并,教育資源日益萎縮;鄉村適齡兒童隨著人口的轉移,急劇減少;現有的鄉村適齡兒童大部分靠爺爺奶奶監管,留守兒童問題凸顯;鄉村百姓大部分把增加經濟收入放在第一位,對子女的教育重視不夠,鄉村缺少濃厚的教育氛圍。
深入分析發現,產生鄉村教育明顯缺位問題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城鎮化進程加快。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人口進一步向城鎮聚集,或進城務工,或舉家搬遷,鄉村人口進一步減少,適齡兒童相應遞減。適齡兒童的減少直接導致鄉村教學點甚至是鄉鎮學校的撤并。
二是鄉村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相較而言,大部分鄉村地處偏遠山區,資源有限,產業不發達,百姓收入較低。為增加經濟收入,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相當一部分人口選擇到外地創業,或進城務工。鄉村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生活條件不夠理想,難以留住人口。
三是村民對教育不夠重視。鄉村無法抵御“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社會價值觀的沖擊,追求更好更高的物質生活,成為鄉村大部分家庭的主流價值觀,比房子、比車子、比票子,成了生活主旋律。對子女的教育認識不到位,認為送孩子上學,賺錢供養他們就已經是盡到責任了。沒有意識到孩子成長的過程,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導,糾錯,鼓勵。因此,在面對“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長”和“賺更多錢”的選擇中,很多村民選擇了后者。這也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增加,鄉村子女教育質量的下滑。
四是鄉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雖然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但“送孩子到更好的學校讀書”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也是農村適齡學童流失、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人口流失導致鄉村學校停辦,教育資源減少,鄉村教育難以振興。
五是鄉村喪失教育陣地。一所鄉村學校能聚集一批知識分子,產生一個渴望知識的群體。這個群體是構建鄉村文化的中堅力量,是鄉村教育的一面旗幟,起到引領、輻射作用。但鄉村學校的消亡導致鄉村教育缺少最直觀的正面宣傳,直接弱化了鄉村的教育氛圍。
鄉村教育振興的重大意義
各級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各級鄉村振興計劃也都認為教育振興應是首要任務。這足以說明,教育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一是拔“窮根”需要靠教育。當前“精準扶貧”政策扎實推進,扶貧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貧困人口大幅降低,但返貧風險、貧困代際遺傳問題依然存在。要徹底解決家庭貧困問題,阻止貧困代際遺傳關鍵還是靠教育。只有不斷提升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生存本領、生活技能,貧困問題才可能徹底解決。
二是建設美麗鄉村要靠教育。近幾年,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勝利,村容整潔、村貌亮麗、村道寬敞,鄉村面貌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初顯端倪。但美麗鄉村不能止步于環境之美,鄉村之美更需要人文之美。只有通過教育,讓村民不斷提高文明素養,增加鄉村的人文底蘊,美麗鄉村才有靈魂,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從政府行為轉為村民的自發自覺行為,變“要我建”為“我要建”,這樣的美麗鄉村才有生命力。
三是鄉村振興離不開教育振興。一所鄉村學?;蚴且凰l鎮學校就是一個群體的精神高地、情感紐帶,是傳承地域文化、維系鄉情的重要載體。學校的消亡無異于斬斷了村民與故鄉的情感臍帶。如果鄉村、鄉鎮有較完善的教育體系和較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就可以留住更多適齡兒童,也就可以留住更多的農村人口,更重要的是能直接或間接地聚焦人才資源。通過教育“留人聚才”可有效解決鄉村人口少、人才匱乏的瓶頸問題,對鄉村振興將起到關鍵作用并產生深遠影響。
鄉村教育振興對策建議
鄉村教育的衰弱存在諸多客觀原因,是市場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但教育缺位必然導致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結構失衡。因此,要振興鄉村就必須努力振興鄉村教育。
一是大力支持現有的鄉鎮學校和鄉村教學點建設。政府應加大對現有鄉村鄉鎮學校的支持力度,在財力、人力、物力方面給予傾斜,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優質發展,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面縮小鄉村鄉鎮學校與城區學校的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均衡發展,以此阻斷部分適齡兒童流向城區,流向外地。
二是大力扶持鄉鎮學校和鄉村教學點提高辦學水平。教育主管部門可探索“集團辦學”“弱校托管”“大手牽小手”等幫扶模式,統籌調配現有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城區學校與鄉鎮鄉村學校資源共享,促進鄉鎮學校和鄉村教學點辦學水平提升。特別要推動解決鄉村教師人才少、年齡老、待遇低等問題,用好教師留住學生,用高質量的教育留住民心。
三是積極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的氛圍。鄉鎮鄉村領導干部要切實把教育發展放在優先的戰略地位,定期研判地方教育問題,主動為學校謀發展、解難題。要通過加大宣傳、加強社區教育、建設文化設施、加大獎教獎學力度、完善教育扶貧機制等措施,在鄉鎮、鄉村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促進百姓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認識,改變百姓“重經濟輕教育”的價值取向,從“一心撲在賺錢上”變為“一心撲在教育上”。
四是攜手努力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漸深入所帶來的農村經濟實力的增強,會推動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想留住人口,留住適齡兒童,各部門要堅決貫徹鄉村振興行動計劃,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改善鄉村創業環境,增加百姓收入水平,解決經濟的后顧之憂,把鄉村建設成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讓更多的父母選擇留在子女身邊,陪伴子女成長,盯緊孩子的教育問題,充分發揮父母作為子女第一任教師的精神引領作用。這樣才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才能把握子女受教育的黃金時期。
振興鄉村教育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能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歷史機遇,鄉村教育一定會迎來發展變革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