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冰
摘要: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傳統的財務會計重核算輕管理的理念已不再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注重改善內部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綜合效益的管理會計已成為企業的迫切需求,但是受限于傳統的財務管理觀念,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挑戰和阻礙,文章首先闡述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涵義及其區別,其次詳細分析了新形勢下財務轉型的必然性,及其制約因素,進而分析了新形勢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主要對策,希望對企業實現財務轉型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轉型
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得財務工作逐漸智能化,財務人員應改變自己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財政部于2016年發布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管理會計被明確為會計工作轉型升級的中心,力爭3~5年內,培養出一批綜合型的管理會計人才,但是較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相對緩慢,擁有綜合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還很稀缺,管理會計在企業的應用程度也十分有限,為了更好的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加快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是新形勢下企業的重要任務。
一、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與聯系
財務會計是通過對企業的各項會計要素的變動進行全面的核算和監督,為投資人、政府部門和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財務信息的一個會計分支,財務會計必須嚴格遵守相應的會計制度,針對的是企業過去發生的業務,其主要的職能是核算和監督。
管理會計是在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管理會計工具,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服務,以幫助其更好的制定計劃和完成既定目標,管理會計的工作不受會計制度的約束,可以根據企業發展情況,靈活的運用,是現代企業會計重要的分支。
二、新形勢下財務轉型的必然性
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就必須加強對市場變化的分析,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搶占先機,運籌帷幄,加強企業的戰略管理。傳統的財務會計的工作內容是核算和監督,而管理會計通過預測前景、參與決策、規劃目標、控制過程、考評績效,滲透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益,保證其穩定的發展,更符合企業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需求。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這些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各行各業的不斷運用,傳統的財務會計中的一些機械的流程性的工作內容即將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使得財務人員從機械性的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集中精力從事具有價值創造力的管理會計工作,同時,現代信息技術也為管理會計的運用提供了技術支持,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
三、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制約因素
管理會計在我國發展相對緩慢,影響轉型的制約因素復雜多樣,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對管理會計缺乏足夠的重視
部分企業對新形勢下會計管理的改革與創新,并未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仍然秉承重經營,輕管理的思想理念,一味強調效益以及成本的控制,對會計管理工作的更新與系統建設則缺乏足夠的重視,甚至很多中小企業墨守成規,不思改革與創新,孤立于數據時代的大門外,錯失了種種發展機遇,逐漸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淘汰,缺少了企業的認可與支持,會計人員的崗位轉型更是難上加難,有的企業雖然認識到管理會計建設和發展的意義,但在管理會計同財務會計融合中并未深入的探討方案,沒有找準轉型工作的融合點,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規劃,導致企業看似在積極的推進財務轉型,但很難取得突破,財務部門及其財會人員更是不知道如何在轉型視角下進行本職工作的開展,大大的阻礙了轉型工作的進行。
(二)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及企業財務制度不夠完善
在引入管理會計之后,部分企業對管理會計體系的更新建設不夠徹底。首先,沒有充分了解和分析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相關的制度及體系建設沒有與企業的價值創造模式、組織架構、信息系統等相匹配,不利于企業價值創造的實現。其次,沒有明確管理會計的崗位設置和分工,沒有明確責任主體,部門間的合作無法有效開展,轉型工作無法落到實地。再者,企業沒有將管理會計信息化納入信息化系統規劃作為轉型的應用基礎,使得管理會計的資源利用率低下,這些都阻礙了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
(三) 財務會計人員自身素質的局限性
管理會計的轉型,首先是思維模式的轉型,但由于大部分財務人員在校期間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以核算會計相關的課程,對于管理方面的課程學習的空間有限,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仍受到會計準則的影響,不具備組織、協調、分析等現代管理的綜合素質,不能從業務視角優化和控制企業的內部流程,對業務活動不能制定明確的有指導意義的操作流程,或者制定的流程不被認可,很難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所提供的報表往往是基于財務會計的報告,很難跳出企業的范疇去關注市場環境、競爭對手情況、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戰略等方面的事項,無法助力企業實現戰略性成長,無法熟練的運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有用的信息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利用,錯失了種種良機。
(四)先進的信息技術未得到廣泛普及
信息化程度較低、先進的信息技術未得到廣泛的普及也是影響轉型的現實因素,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固化的財會工作模式,各項工作的開展都依懶于傳統的人力資源,信息化程度較低不僅拖慢了財會管理工作的效率,還使得財務人員很難有空閑的時間學習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此外管理會計離不開企業內部大量、全面、完備的基礎數據支持,這些都需要在先進信息技術下進行,信息化水平低下,無法滿足企業對數據進行深度應用的要求,也阻礙了財務數據跟非財務數據進行有效的處理轉化,勢必阻礙了會計管理的轉型。
四、新形勢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對策
財務轉型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努力。
(一) 提升各有關部門對管理會計的重視
首先,信息化時代帶來轉型挑戰和激烈競爭,企業要想在行業中謀發展、立頭籌,企業的經營決策管理者和會計人員都需要轉變固有思維,由反映價值的財務會計思維轉變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管理會計思維,變被動為主動的去學習管理會計的相關知識,在企業內部上下一體的全面提升管理會計的運用水平,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管理會計轉型提供資源保障。其次,政府應該加強政策干預,制定完備的管理會計體制,包含管理會計崗位職能標準,監督及評價體系,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計劃等,督促企業按照國家標準,重視企業的轉型工作,同時建立像會計職稱考試一樣系統的管理制度來規范管理會計師的考試,以證促學。再者,高職院校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應根據市場需求,改變現有的重核算輕管理的會計課程體系,從編制涵蓋管理會計前沿知識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材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收集、分析、判斷、預測、監控等實踐能力,還可以邀請國內外優秀的管理會計師來校與師生面對面的進行課程探討,提高在校師生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
(二)完善管理會計制度體系建設
在企業會計管理的轉型中,管理會計制度處于基礎性、關鍵性的地位,企業應該從如下四個方面完善體系建設。首先,應充分了解和分析管理會計應用的內外部環境,準確把握管理會計的價值創造模式,建立科學的管理會計體系,推動財務與業務的有機融合。其次,建立由財務、業務等相關人員組成的管理會計組織體系,管理會計嵌入到企業的各個環節和流程,涵蓋企業內部相關的各部門、各流程,同時涵蓋戰略部署、預算管理、風險管控、績效考評等經營活動的全范圍,形成完整的管理會計體系。再次,企業應將管理會計信息化納入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中,通過信息系統整合、改造、更新,使得信息系統更及時、高效的為管理會計所利用,推進管理會計的轉型與實施。最后,管理會計制度體系建設完成后,應建立制度執行考核,明確責任主體、責任范圍,并對執行效果進行評價,因地制宜的調整制度體系,更好的為企業所用,推動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順利轉型。
(三)全面提升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作為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重大轉折,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深入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對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及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企業應對外聘用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運用先進的管理會計經驗及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指導轉型工作,這樣也有利于對企業內部的會計人員進行培養,從企業內部培養也更加適應業財融合的特點。其次,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培訓,企業可以定期委派會計人員到相關的機構、學校進行學習,提高專業能力,也可以聘請專家來企業進行經驗交流,同時建立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財務人員參加管理會計師的相關考試,同時對表現出色的財務人員,安排到更加重要的崗位,在企業內部形成財務轉型的良好氛圍。
(四)加大先進信息技術的推廣
傳統的財務會計工作依靠大量的人力,且工作效率低、差錯率高,而管理會計利用先進信息化系統,保證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準確性,同時為了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也需要完備的數據庫支持,可見提升財會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是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剛性條件,像寶潔公司,上海通用集團都將財會工作信息化程度提升作為財務層面內部控制建設的主要選擇,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暫無法進行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的企業,可考慮購買金蝶、用友此類的新版財務軟件,提升財務管理信息化程度,降低各項基礎性財會工作對財會人員的依賴性,更好的促進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管理會計是迎合時代需求的會計理念,迫切需要企業建立和完善管理會計轉型的應用基礎,加速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工作的開展,將挑戰轉變為機遇,推動企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燕榮.淺談人工智能時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J].商業會計,2019(11):175-176.
[2]王院紅.人工智能時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探析[J].納稅,2019(32):85+88.
[3]歐月萍.淺談人工智能時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J].智慧商業,2019(09):19-20.
[4] 朱忠敏.企業管理會計職能的作用與實現[J].財會學習,2019(15):101-102.
(作者單位:福建華明電力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