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志強
摘 要 為了能夠優化區域環境,有必要對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進行合理分析。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時,要分析區域實際情況,對區域水土保持方案進行評價,并對方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區域水土保持規劃的相關問題及措施。
關鍵詞 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問題及措施
1區域概況
主要包括規劃區概況、自然條件、區域水土保持現狀情況。其中:規劃區概況包括地理位置、功能定位與規模、總平面布置、豎向布置、開發進度、開發建設現狀情況和拆遷安置情況,總體布置重點關注區域規劃范圍內各地塊功能分區及用地布局、場地平整、地下空間、道路交通情況、雨污等綜合管網布置、綠化等規劃布局。另外,關注區域道路、雨污等綜合管網和區域內河(溝)道與周邊道路和排水的鏈接情況。區域內自然概況包括自然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氣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情況、現狀水系情況及其他規劃情況等。區域水土保持情況應包括區域水土保持區域及水土流失類型、強度、分布、土壤侵蝕強度和容許土壤流失量等。涉及(GB50433-2018)規定的水土保持敏感區的,應說明與本區域的位置關系[1]。
2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的原則
(1)土石方平衡原則。在園區內部,可以根據地形的實際情況,對區域合理標高,減少土石方的開挖和回填工作,同時,根據整體建設方案對區域內的表土進行剝離保護,在園區內設立專門的棄土區域,對近期不用的棄渣和棄土進行儲存,禁止在區域外棄渣。如果是不能應用的土石方,可以結合區域中的綠化環境設計進行使用。
(2)保護區域水資源原則。對園區內的水資源應該予以最大的保護,尤其是河流和溝渠等,可以設立雨污分流原則,污水要經過處理后統一排放,提高污水的循環使用效率,雨水也要經過合理規劃,滿足排放的標準,充分運用河流、溝渠資源將水流排放入區外河流。
(3)與自然生態協調原則。園區的開發建設應該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相協調,遵循城市生態建設原則,結合區域地塊功能,采取蓄滲措施,攔截一定量的污水,在通常情況下,城市中應保持一定面積的綠地,并按照分層原則進行安置,向周圍環境保持自然過渡。
(4)根據區域確定防治目標的原則。園區中通常會根據區域內所劃定的綠線、藍線等控制土地范圍和服務設施用地范圍,以此為基礎,又劃分出了編制單元,比如街區等,針對每一區域,需要根據規劃給出實際的綠地面積、人口數量、建筑風格等要求,從實際情況來看,單元地塊符合水土方案編制的要求。所以,在確定園區的防治水土流失目標時,要以地塊為單位[2]。
3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相關問題及措施
(1)水土保持區域分區問題。指定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的最大作用就是促進區域方案與區域建設項目實現共享,當有入駐的單位后,可以對工程區域內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指導。但是一些工程單位在制定方案時沒有全面考慮,他們往往忽略了一些內容,將居住場所和工業場所劃分為了同一個水土流失防治區域,沒有對它們分別細分,這樣的劃分方法將會對后續工作產生一定影響。比如對后續的設施安置工作和治理工作等產生影響。園區針對水土流失防治區域的劃分應該做到如下幾點:將區域內的產生按照性質分為不同的園區,并按照等級劃分,比如第一等級按照規劃方案劃分,第二等級按照園區的性質劃分,第三等級按照園區的特點劃分。
(2)設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要按照具體的水土保持技術標準來實施,在相關標準中,具體規定了水土流失的防治率、土壤流失的控制率、森林覆蓋率和表層土壤的保護率等,根據園區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地面建筑樓房數量較多,植被較少,道路、鐵路工程建設較多,這是設施的增多使得地表水不能滲入地下,地下水得不到補充。所以,在對區域水土保持方案進行考慮時需要考慮到雨水的滲透、地面的蓄水能力等,根據實際情況,要對透水比率、綠地比率和雨水利用率等進行合理計算和控制。盡量做到城市區域的低影響開發,這是指在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的生態環保手段。保持城市開發初期和后期的狀態不變, 盡量減輕雨水滲透所帶來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通過滲透、存儲等方式盡量將雨水排出。首先,我們來看透水比率的影響,透水比率是指工程項目透水場所的面積所占總場地透水面積的比例,它與透水場所的面積、項目總面積相關、建筑占地面積相關,根據我國頒布的排水排澇通知可知,我國的可滲透面積不能少于40%。第二種是綠地比率,綠地比率同樣是指綠地面積在整個項目實施總面積中所占的比例,它與下沉綠地面積、工程項目綠地總面積相關等。同時,由于園區中劃分的區域有所不同,土地的類型也有所不同,所以規劃方案中對植被覆蓋率的要求也就不同。
(3)制定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園區內,需要對區域實施具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比如對區域中的植被進行水土流失控制,對區域內的工程進行水土流失防治,對臨時工程進行防治等,做到點、線和區域的結合,最終制定出完整統一的防治體系,并將其落到實處。根據區域的具體特點,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預防區域水土流失,對園區中的重難點階段進行控制,尤其是對居住場所、公共區域和綠化區域等進行合理控制。對于水土流失常發生的區域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三種:第一種是工程防護措施,這主要是通過修建防護設施來達到預防水土流失的目的,比如可以修建防護坡、掛網坡、擋土墻、攔渣墻等,當遇到排水時,可修建排水渠、攔水壩和護岸堤壩、消力池等,為了防止土層發生松動和脫離,對地表土層也需要采取一定防護措施,使土地更加平整,多次覆蓋表層土壤等;對于集中暴雨的季節,可以修建蓄水池、透水池和透水洼地等工程;第二種是植物措施,植物措施主要是利用種植植被來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可采用的措施包括開挖邊坡、修建生態水渠,種植植被,如喬木、灌木等。
4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根據水土保持方案的評價情況,認真分析園區內部水土流失方案編制存在的問題,根據產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對區域進行劃分,再根據水土流失防治標準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薛招錢.浙江省園區統一水土保持問題探討[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9(6):35-36
[2] 周玉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問題探討[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7(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