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華 戴麗琦 陳燦煌 彭平鋒



摘 要:根據2009—2018年湖南省糧油作物生產經營監測信息網上直報系統的監測數據,建立SF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估算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的時序增長、空間分布及其成因。結果表明:2009—2018年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平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為5.3%,呈現“平緩—快速增長—下降—快速增長—下降”的階段性波動特征;空間上南洞庭湖區偏高,而東西洞庭湖區較低;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程機械化和規模經營是導致兩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快速上漲的主要因素;提高家庭農場要素配置效率將是未來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動力。為此,建議內外聯動,建立洞庭湖區糧食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及其配套制度。
關鍵詞: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32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10-0103-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collected from “Direct reporting system for monitoring information of grain and oil crop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 Hunan Province dated from 2009 to 2018, the SFA-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sequential var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the variation index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rice-planting family farms in the Dongting Lake z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average TFP of rice-planting family farms was 5.3% in 2009-2018, presenting periodic fluctuations in a gently developing-rapidly rising-descending-rapidly rising-descending tre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FP in the Dongting Lake zone was insignificant, and the TFP in the south Dongting Lake zone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in the east and west Dongting Lake zones. In conclusion, mechanization cultivation and large-scale operations in rice production led to the two-phase growth of TFP of the Dongting Lake zone. The improvement of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will be the most promising driving force of the growth of TFP of rice-planting family farm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should be made to establish a moderate scale-operation and supporting system for rice production in the Dongting Lake zone.
Key words: the Dongting Lake zone; rice planting industry; family farm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近年來,中央1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其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洞庭湖區是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2018年末環洞庭湖區岳陽、常德、益陽3市的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總數達1 800個以上,比上年同期增長28%,占湖南省家庭農場總數的17%。家庭農場在穩定洞庭湖區糧食生產、保障糧食質量、提高稻農收入、提供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農業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具有明顯的規模經營特征,規模經營及配套制度對提升水稻種植業全要素生產率有何影響和作用?深入揭示這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對于促進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發展顯得尤為關鍵。
全要素生產率指資本和勞動等投入要素之外的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等導致的總產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貢獻之后得到的殘差,它通常用來分析宏觀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政府制定長期經濟可持續增長政策的依據。全要素生產率最早由Solow提出,他采用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特性的總量生產函數和增長方程,解釋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含義,認為技術進步是引起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原因[1]。隨后,學者們先后研究了美國、日本和印度等不同國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影響因素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4]。
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1)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朱希剛等[5]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測算農業科技進步水平及其產出貢獻,認為中國農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生產要素投入增長和積累。全烔振[6]認為我國東中西部農業技術效率增長呈收斂趨勢,技術效率、勞動力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率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宋馬林等[7]運用曼奎斯特指數對我國1978—2007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析研究,指出我國農業全要素增長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投資效率的增長。此外,還有學者運用非參數法對全國或某一特定區域農業要素配置效率進行了分析和評價[8-13]。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及其增長動力估算,各省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時序增長特征、空間差異與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有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數據包絡法、曼奎斯特指數等,由于運用不同方法估算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結論存在差異,但普遍認為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呈增長態勢,增長率約2%~10%,其影響因素可分解為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要素配置效率。(2)家庭農場概念、特征與有效性研究。勛宛琪[14]指出,家庭農場實施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具備生產經營自主決策權,能夠根據市場變化來改變經營方針與經營內容,具有單純以種養為特點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具備的優勢。陳衛平[15]、馮海發[16]認為,家庭農場是指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在大面積土地上進行耕作,自產自銷的現代經濟組織形式,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生產、加工和銷售,且實行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實施科學管理的企業化實體。
1.2.4 計量模型 確定投入距離函數,在計量模式上選用超越對數隨機前沿距離函數模型。設投入向量為x=(x1,x2,…,xN)∈R+N,產出向量為y=(y1,y2,…,yM)∈R+M,定義t時期的投入距離函數Dit (x,y)=Di(x,y,t),超越對數隨機前沿距離函數形式為:
引入技術非效率誤差u和隨機統計要素誤差-v,并加入農場勞動力素質影響因素評價,設置Edui表示第i個DUM的勞動力素質層次。
以實際調研的數據為依據,通過極大似然估計方法,可計算出相關的待估計參數,從而得到投入距離函數,進一步計算出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率,對研究中的洞庭湖水稻種植面積(x1)進行標準化,得到相關的超越對數隨機前沿距離函數:投入距離函數對研究中的洞庭湖水稻種植面積(x1)進行標準化,可得:
式中:t代表時間趨勢;vk,t位隨機統計誤差,設定服從正態分布(vk,t~N(0,σv2));μk,t為存在技術非效率而引起的非負數隨機變量,設定服從于在非負處截斷的正態分布[uk,t~N(μk,t,σu2)],與vk,t相獨立;Edui表示第i戶農場的平均勞動力素質,設置程度區間1~10;μk,t為技術非效率效應,定義為μk,t=δ0+δ1 t;α、β、ε、η、、、δ、ι以及μ、σv2、σu2為待估計參數。
1.3 模型檢驗與參數估算
1.3.1 模型檢驗 生產函數表達形式決定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研究結論,因此需要驗證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設定模型,包括:采用模型的適用性檢驗、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存在性檢驗以及技術進步的hicks檢驗。
以上假設采用對數似然率檢驗統計量(LR)進行檢驗,LR=-2(LnL0-LnL1),其中LnL0、LnL1表示零假設和備擇假設的對數似然值,若零假設成立,則統計量LR服從卡方分布x2(k),給定檢驗值α,檢驗臨界值為k個自由度卡方分布上的α分位數。若LR>x2α(k),則拒絕零假設,反之則零假設成立。
檢驗結果如表2。通過模型的假設檢驗,所有的零假設均被拒絕。這表明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技術存在非效率性,技術變化具有非中性特征,模型設定較為合理,故研究所采用的帶有技術非效率項的非中性技術變化的超越對數隨機前沿投入距離函數模型較好地擬合了樣本數據,并應該使用最大似然估計法來估計。
1.3.2 參數估算 運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估算,結果如表3所示,在1%的顯著水平上,模型中的絕大部分系數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性。通過估算出的γ在1%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可以說明,技術非效率項的變化(μ)對農業產出產生顯著的影響。在1%水平上δ2 =δv2+δu2含有統計顯消性,λ=δu2/δ,表明在技術非效率中,其中99.5%為人為可控制的技術非效率所占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洞庭湖水稻主產區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特征
2009年至2018年期間,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為5.3%,整體呈現“平緩—快速增長—下降—快速增長—下降”波動性特征(見圖1),由此可將整個研究時期劃分為5個階段,即2009—2010、2010—2013、2013—2014、2014—2016、2016—2018年,其中2010—2013年和2014—2016年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幅度分別為1.2%~9.1%和6.1%~11.2%。2009—2010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態勢較為平穩,2013—2014年間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由9.1%下降為6.1%;2017—2018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由7.3%降至5.3%,表明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幅度明顯放緩,由規模擴張引起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動力基本釋放,未來需要尋找新的動力保持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2.2 南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
從地區增長差別看,南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為6.2%,略高于東洞庭湖區和西洞庭湖區,而東洞庭湖區和西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和4.7%,兩者不存在明顯差別(具體數據見表4)。
南洞庭湖區主要為益陽赫山區、長沙寧鄉市和望城區,赫山區獲批科技部優質水稻種植及稻米加工基地項目,在引進和推廣優質水稻品種、建設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及稻米及副產品精深加工與流通基地、搭建完善高效的產業化協作模式、完善水稻技術支撐服務體系等方面明顯強于東西洞庭湖區;寧鄉和望城兩地靠近長沙主城區,在非農人口就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與流通產業化方面優于東西洞庭湖區。
2.3 洞庭湖水稻主產區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動力
根據公式(5),可將洞庭湖水稻主產區全要素生產率(TFPCH)分解為規模效率變化(SECH)、農業技術進步(TECH)、要素配套效率變化(AECH)、技術效率變化(EFFCH)。在前沿技術函數中,通過農業技術進步(TECH)向外推動產出前沿面,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TFPCH)。根據相關研究,在規模效率改進和技術效率變化等外部影響因素既定時,改進配置效率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呈正相關,在規模效率、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同向改進時,農業TEPCH變化更加明顯。2009—2018年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及其影響因素的變化趨勢見圖2。在2010—2013年期間,洞庭湖水稻主產區農業機械化得到了快速推廣,截至2013年末,洞庭湖水稻主產區農業機械化達到了70%;2014—2017年,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生產規模由2.7 hm2擴展到25.0 hm2,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得到了快速擴張,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得到了較大改善。因此,以農業機械化為代表的農業技術進步和家庭農場生產規模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配置方式的改善是這一時期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動力或原因。
2.4 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
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指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以技術、勞動者、資金、設備、原材料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生產最優的產品數量組合。根據上述研究,資源配置效率是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因素之一,且是促進洞庭湖水稻主產區家庭農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潛在動力。在農業機械化和規模效率等推動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動力已經基本釋放后,2017年以后其全要素生產率有所下滑,其增長率進入負增長階段,未來提高家庭農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是提高其全要素生產率可能的政策選項。
3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3.1 研究結論
根據2009—2018年湖南省《糧油作物生產經營監測信息網上直報系統》監測數據和部分實地調研數據,運用非參數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和參數隨機前沿函數模型相結合的SF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測算了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分析了其時序增長與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簡要結論如下。
(1)2009—2018年期間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TFPCH)的年均增長率為5.3%,且呈“平穩—快速增長—下降—快速增長—下降”波動性特征,2010—2013年和2014—2016年是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TFPCH)的快速上漲時期,指數波動區間分別為1.2%~9.1%和和6.1%~11.2%,洞庭湖水稻主產區全程機械化與規模擴張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2)南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為6.2%,高于東洞庭湖區和西洞庭湖區,而東洞庭湖區和西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和4.7%,水稻生產基地建設、精深加工與流通、產業化模式、優質水稻品種、技術支撐服務體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科技服務是促進南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較高增長的原因。
(3)當農業技術進步、規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同向改進時,農業TEPCH變化更加明顯。農業機械化和規模經營是推動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外部因素,優化配置效率是促進洞庭湖區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內部因素。
(4)在農業機械化和規模效率推動洞庭湖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動力已經基本釋放后,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是促進洞庭湖水稻主產區家庭農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潛在動力。
3.2 政策建議
發揮水稻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提升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有助于實現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主要政策建議是內外聯動,建立糧食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及相應配套制度。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
(1)加強洞庭湖區糧食公共品牌建設。制定洞庭湖區水稻種植生產標準,創建洞庭湖區糧食公共品牌,提升公共品牌在省內外的社會知名度和品牌信譽度。
(2)引導農地有序流轉。加強洞庭湖區土地流轉平臺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體系,開展流轉供求信息、合同指導、價格協調、糾紛調解等服務,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和規范管理。
(3)統籌推進農地整治。爭取國家財政項目支持,統籌推進平原地區和丘崗地區土地綜合整治,推進農地集約高效利用。
(4)提高農業機械作業效率。擴大農機作業面積和作業范圍,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和水稻種植業家庭農場在農業機械化過程中主體作用,提升水稻種植大型農業機械使用效率。
(5)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積極拓展良種種苗繁育、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農村氣象服務、農村電商培訓等公益性服務項目,提高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
[2] Battese G E,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1/2): 153-169.
[3] Atkinson S E,Cornwell C,Honerkamp O. Measuring and decomposing productivity change: stochastic distance function estimation versu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003,21(2):284-294.
[4] Hayami Y, 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Md/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71.
[5] 朱希剛,張社梅,趙芝俊. 我國棉花生產率變動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7,28(4):9-13, 110.
[6] 全炯振. 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實證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隨機前沿分析(SFA)方法[J]. 中國農村經濟,2009(9):36-47.
[7] 宋馬林,楊 杰,楊 力. 中國農業效率TFP分解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區域差異的視角[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3):325-329.
[8] 涂正革,肖 耿. 中國的工業生產力革命:用隨機前沿生產模型對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分解及分析[J]. 經濟研究,2005,40(3):4-15.
[9] 辛翔飛,秦 富. 農業經濟增長因素實證分析:要素投入與全要素生產率[Z]. 經濟發展論壇工作論文,2005.
[10] 鄧 文,譚杰揚,劉 英,等. 湖南水稻家庭農場發展調查與思考[J]. 湖南農業科學,2017(6):95-97.
[11] 朱啟臻,胡鵬輝,許漢澤. 論家庭農場:優勢、條件與規模[J]. 農業經濟問題,2014,35(7):11-17,110.
[12] 石 慧. 基于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中國農業增長差異研究[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13] 鄭 晶. 中國農業增長及其效率評價: 基于要素配置視角的實證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14] 鄖宛琪.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2016.
[15] 陳衛平. 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與效率變化:1990~2003年[J]. 中國農村觀察,2006(1):18-23,38,80.
[16] 馮海發. 中國農業總要素生產率研究[D]. 西安:西北農業大學,1999.
(責任編輯:張煥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