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波

摘 要 本文針對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技術,結合工程實例,分析了灌注樁施工技術的應用要點,接著分析灌注樁施工質量補救方法。分析結果表明,房屋建筑工程對基礎施工質量有很高的要求,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技術,能夠大幅度提升樁基礎的承載力和強度,而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很多地質條件下都能良好應用,值得大范圍推廣應用。
關鍵詞 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技術
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具有很強的適用性,且整個施工過程對周圍既有建筑、既有設備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比較小,施工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施工過程安全可靠。可將上部傳遞來的荷載,均勻傳遞到地基土層中,避免房屋建筑發生不均勻沉降,它也是目前房屋建筑施工中,比較常用的樁基礎施工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基于此,開展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技術的探討分析和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
1工程概述
某房屋建筑工程,由5棟多層建筑和3棟16層的小高層建筑工程共同組成,總建筑面積為8.39萬㎡。工程所在地區多為粉砂土,基礎強度不足,需要進行合理處理。為降低對周圍既有建筑和周圍居民生產造成的影響,采用了鋼筋混凝土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類似工程參考借鑒[1]。
2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技術的應用要點
(1)加強施工放線測量。在本工程灌注樁施工中,對每根灌注樁的位置及偏差均有嚴格要求。在放線之前,復核設計提供的每個測量點和平面控制網及高程控制網,保證精度達到設計要求之后,再進行施工放線。先確定適用放線樁位,在以樁基中心為圓心,以大于樁身半徑在四周設置十字護樁,為護筒施工及樁位的過程控制提供良好的條件。
(2)護筒埋設。在本工程施工中,為滿足施工質量和灌注樁穩定性的要求,樁徑為1.0m的護筒,用厚度為8.0mm的鋼板制作而成;樁徑為1.5m的護筒,用厚度為10.0mm的鋼板制作,保證護筒直徑比樁徑大20cm。為避免護筒在施工中發生變形,在護筒頂部、中部、下部分別增設一道φ20的鋼筋作為勁肋。護筒應高出地面0.3~0.4m,護筒埋設時,將其四周回填黏土并進行夯實處理。并保證護筒中心和設計樁中心之間的偏距小于20mm,其埋設的垂直度誤差不應超過0.5%,以保證鉆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3)鉆孔施工。本工程施工面積比較大,為保證施工進度,在灌注樁采用機械鉆孔進行施工,鉆機通過自行履帶就位,將鉆頭對準樁位中心,及時調整鉆桿的垂直度。在鉆孔時循環工序為:對控、落鉆、鉆進、提鉆、反轉解鎖、提升鉆機回轉卸土、再對孔。為保證鉆孔深度的一致性,每次鉆孔時需要保證深度表正好對準零刻度,在循環鉆孔前需要檢查鋼絲繩是否在滾筒槽內,如果發現鋼絲繩存在毛刺或者斷股位問題,要及時處理和更換[1]。在整個鉆孔過程中,需要采用泥漿護壁,按照現場實際需求合理配置泥漿,以避免發生塌孔問題。每盤膨潤土在使用中需要每隔3~5min攪拌一次。本工程樁基成孔采用間隔施工的方式,排出的渣土距樁孔口距離大于 6m,并組織及時清除[2]。
(4)成孔檢查的沉渣檢查。當鉆孔結束之后,及時開展成孔檢查,鋼筋籠下放之前,通過鋼筋探籠來檢查樁徑、深度、傾斜率等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本工程鋼筋探籠采用φ28的螺紋鋼制作而成,外徑比鋼筋籠略大100mm,但不應大于設計孔徑,在鋼筋探籠內部每隔1.5m設置一道加筋箍。鉆孔達到設計要求之后,吊起鋼筋探籠,保證孔中心和起吊鋼絲繩保持一致,以垂直方式逐步放入鉆孔中,如果上下通暢,表明孔徑大于設計的鋼筋籠直徑,鉆孔標準也符合設計要求。
在鉆孔深度達到設計深度時,采用清孔鉆頭清除孔內虛土。清孔的過程中應不斷置換泥漿,并保持液面平穩。土層較差容易塌孔時,宜采用泥漿循環清孔;不易塌孔時可采用空氣吸泥機清孔。在混凝土澆筑之前,需要檢查孔底的沉渣厚度,保證沉渣最大厚度在50mm以下。在沉渣檢查和處理中,嚴禁通過增加鉆孔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5)鋼筋籠加工和吊放。本工程施工中,鋼筋籠在加工區分節制作,接頭采用焊接的連接方式。為避免在運輸和吊裝中出現變形,在鋼筋籠制作時,可采用φ28的鋼筋制作成十字鋼筋和加勁圈鋼筋焊接支撐。鋼筋的加工的允許偏差為:主筋之間的間距為±10mm,箍筋之間的間距為±20mm,骨架外徑為±10mm,骨架保護層厚度為±20mm。每節鋼筋籠長度控制在8m以下,以減少不必要的變形[2]。
鋼筋籠吊放采用吊車進行起吊安裝,并在頂部設置2個吊點,便于垂直吊裝,此外,在每節鋼筋籠中部都要設置1個吊點用于鋼筋籠翻身起吊。當鋼筋籠起吊距離地面30~50cm之后,檢查鋼筋籠是否平穩,在整個吊放過程中,主鉤要緩慢提升,吊機副吊配合主鉤,本工程鋼筋籠吊裝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在吊裝過程中,當鋼筋籠下放到B吊點時,停止繼續下放,拆除B吊點的鋼絲繩和卡環。然后繼續下插鋼筋籠,下放到A吊點時,再停止下放,插入槽鋼,將鋼筋籠固定在護筒頂部,再拆除A吊點的鋼絲繩和卡環,逐步完成鋼筋籠下放工作。
(6)混凝土運輸和灌注。在混凝土運輸中,需要結合施工距離,考慮混凝土坍落度的影響, 樁身混凝土灌注需要在第二次清孔完成之后,沉渣檢查厚度達標,泥漿比重符合要求之后的半個小時內完成。混凝土配比要按照以下原則進行,水下混凝土強度應按比設計強度提高等級進行配制,保證混凝土含砂率在0.43~0.48之間,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80~220mm之間,最大的水膠比不應超過0.55[3]。
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導管法,導管直徑宜為200mm~250mm,壁厚不宜小于3mm。第一次混凝土灌注量應保證導管埋入混凝土1.0m以上。導管每次提升之前,需要先測量導管內外徑混凝土面的高度,同時填寫水下混凝土灌注記錄表,便于后期成樁檢測使用[4]。在混凝土灌注時,要高度重視鋼筋籠上浮問題,混凝土灌注量接近設計標高時,需要密切注重上混凝土表面質量是否達到設計要求,且每次拆下導管要及時清洗,避免發生導管堵塞問題。混凝土灌注工作應連續進行,中途避免中斷。混凝土灌注完成之后將導管緩慢拔出,在離開混凝土之前,要反復插實,防止出現空心樁,保證灌注樁施工質量[3]。
3鋼筋混凝土灌注樁質量補救措施
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中,會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任何一個環節控制不當,都會影響總體施工質量。為保證總體施工質量,發生質量問題之后,需要進行及時補救。
(1)孔壁坍塌補救技術措施。在鉆孔過程中,如果發現排出的泥漿不停有氣泡產生,或者泥漿突然發生漏失現象,都是孔壁發生塌陷的跡象。采取補救技術措施為:在護筒四周選擇最佳含水量的黏土進行分層夯實處理,并在護筒合適的位置進行開孔處理,保證護筒內部的水頭高度適中保持在1.0~1.5m之間。此外,為避免發生孔壁坍塌問題,在具體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灌注樁施工規范和標準進行施工,發生塌孔的位置要及時回填,待地層呈現穩定狀態后停止鉆孔3~5天之后再繼續鉆孔。
(2)縮孔。縮孔是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中比較常見的質量問題,對施工質量的影響比較大,引發縮孔的主要原因是樁周圍土體在樁體澆筑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膨脹。主要補救技術措施是在施工中必須選擇優質泥漿,盡量降低失水量。或者在導正器的外側焊接上一定數量的合金刀片,在鉆進時能夠起到良好掃孔作用,通過上下反復掃孔,擴大孔徑[4]。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工程實例,探討了房屋建筑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技術,探討結果表明,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對基礎施工質量有嚴格要求,為保證房屋建筑工程的穩定性和施工質量,需要結合房屋建筑所在的地質地理條件,選擇合適的灌注樁施工技術。鉆孔灌注樁在各種地基上均可使用,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樁質量高等優勢,可進行大范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春波.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建材發展導向,2018,16(12):114.
[2] 馬艷妮.淺談樁基工程建設中的鉆孔灌注樁施工[J].建筑發展,2020,4(3):13.
[3] 彭天衛.房屋建筑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技術及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9(18):180.
[4] 楊文斌.房屋建筑工程中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