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遠景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十三五”時期,我們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提升國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這些成就,為建設文化強國夯實了基礎。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此后,全社會普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了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同時,注重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用好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各類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紅色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推動公正文明執法司法,彰顯社會主流價值;推動社會治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導向,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和糾偏機制;舉辦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加強對全國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的學習宣傳,廣泛推出“最美人物”、善行義舉和身邊好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創新發展鄉賢文化,開展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觀念,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創新創業精神;培育優良家風家教,傳承優良校風校訓,規范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禮儀制度。
此外,這一時期先后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這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礎上,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首次舉行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頒授儀式,通過肯定功勛模范的歷史功績,樹起標桿、立起旗幟。同年10月、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導。總之,這些制度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落細落小落實,不斷增強價值觀自信,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文藝工作堅持“二為”方向,為人民創作的導向十分鮮明。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發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中國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的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收獲了許多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優秀作品。近年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強國、抗擊疫情等主題,全國國有文藝院團創排了4000余部優秀現實題材作品,其中新創作品占一半以上,弘揚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推出《我們的四十年》《奮斗吧中華兒女》等晚會,激發全國人民愛黨愛國熱情、鼓舞振奮民族精神。大銀幕上,《我和我的祖國》《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佳作,可謂中國電影呼應新時代的積極實踐。
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經典、戲曲、書法等內容走入課堂、走進校園,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地采取多種方式,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跡里的文字活起來,發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從“紫禁城里過大年”到賞燈“上元之夜”,再到“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宮這座600歲的皇家宮殿,正以新創意創造著新價值。2019年7月6日,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中國已有55項世界遺產,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前列。2020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迎來首個“杭州良渚日”。遺址公園5G全覆蓋,“云展覽”精彩紛呈,文創產品層出不窮,古老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講述中華文明的動人故事,為新時代提供新滋養、新能量。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不斷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注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為貫徹中央要求,國有文化企業普遍將“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寫入企業章程,考核中社會效益指標的權重提高到50%以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國共有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企業5.9萬家,較之2016年約增長9000家。優質企業的大幅增加,帶動了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在“十三五”期間連續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長幅度,實現了文化產業GDP貢獻率的大幅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技變革為文化產業注入強勁動能,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異軍突起,體現出中國的后發優勢。短視頻自2016年出現以來,至今已覆蓋近7億國內用戶,特別是在2020年春節期間,我國月活躍用戶增長顯著,其傳播價值、商業價值和娛樂價值都在不斷兌現,衍生出形態各異、層次豐富的內容和模式。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構建起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施行,實現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法律保障。為此,全國各地立足實際,注重實效,規劃建設一大批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統籌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合理利用歷史街區、民宅村落、閑置廠房等,興辦公共文化項目;以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推動各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產品服務供給;推進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開發和提供適合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老少邊貧地區公共文化跨越發展,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相結合,實施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少數民族語言頻率頻道和涉農節目建設,為貧困地區配備或更新多功能流動文化服務車;支持少數民族電影事業發展,加大文化扶貧力度,建立健全“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
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大顯身手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共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6萬個,覆蓋率超過95%。這些公共文化機構在新冠疫情中經受住考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圖書館推出疫情防控新動態、免費電子書單、微講座等系列資源合集;國家博物館在線營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覽模式;成都市文化館利用慕課功能開展線上培訓,手機攝影、中國山水畫、藏族舞等精品課程的學習名額很快被一搶而空。閉館不閉網、資源匯“云端”,宅家“云觀展”“云學習”成為當下人們文化生活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