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茹 焦慶爭
【摘? ? 要】隨著5G時代的到來,個性化的交互方式和沉浸式的體驗成為了內容供給平臺爭相為用戶提供的熱門增值服務,這使得廣播主動擁抱了沉浸技術。未來的沉浸式廣播將通過技術發展推動媒介變革,與此相應的內容生產方式以及傳播方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通過內容形成情感空間,以場景為核心進行裂變式傳播,以此拓展新的傳播空間,才是沉浸式廣播未來要走的路。
【關鍵詞】沉浸式廣播;媒介融合;媒介變革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廣播與新媒體逐漸融合,荔枝FM、蜻蜓、喜馬拉雅等移動音頻軟件的出現,標志著廣播已經走上了新的發展之路。隨著廣播的網絡化,如今的廣播早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聽”的界限。那么,融合之后,廣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之路?為用戶提供更真實、更具個性化的聽覺體驗的沉浸式廣播或許不失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沉浸式廣播并不是一個全新的形態,隨著VR、AR等虛擬技術的出現,“沉浸式傳播”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話題,而沉浸式傳播與廣播的融合嘗試也早已開始。新媒體時代,隨著“大眾”變成“分眾”,人們逐漸把廣播也拓展成為一種社交渠道。基于這種趨勢,國內的蜻蜓、喜馬拉雅、荔枝FM等電臺,都在開發內容資源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然而,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只滿足了社交和收聽信息的需求,在沉浸式體驗上仍有欠缺。隨著VR、AR等技術的發展,廣播開始試圖與沉浸式技術相融合,以增強人們對信息的直觀理解。
一、沉浸式廣播面臨的新變革
目前,沉浸式廣播未大范圍的推廣,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技術和制作流程仍存在困難。雖然沉浸式音頻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形成穩固的制作模式仍然需要繼續摸索,從已有的廣播形式我們可以窺見,沉浸式傳播給廣播行業所帶來的變革,從媒介自身到生產制作,廣播將踏上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一)媒介之變
想要實現廣播的沉浸式傳播,如何使用技術手段給人帶來直觀、逼真的聽覺刺激是首先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實際上,關于這方面的技術發展從未停歇。
1.沉浸式音頻的進軍之路
自從2012年杜比實驗室發布了能夠結合影片內容,更真實地營造影片音效的全新音頻——杜比全景聲(DolbyAtmos/X-DMAX)以來,這種沉浸式影院音頻技術迅速成為了各大影院不可缺少的“硬通貨”。在這種應用于大型影院的沉浸式音頻技術出現之后,針對個人體驗的VR音頻技術也隨之出現,這種技術通過采用雙耳錄音、Ambisonics三維環繞聲等技術制作出的三維沉浸式廣播節目,實現了在傳統的立體聲耳機上聆聽沉浸式廣播節目的目的。[1]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也逐漸成為沉浸式廣播領域的研究對象,混合現實通過將虛擬與現實世界融合形成一個新的環境,使虛擬與現實可以實時互動。傳統的廣播系統主要依賴聽覺達到讓聽眾沉浸的目的,而沉浸式廣播突破了聽覺感官的限制,調動全部感官,讓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信息。同時通過混合現實實現虛擬和現實的融合,可以讓廣播變為完全非線性的形式,能根據聽眾的興趣或方向來適配內容。
2.消費類終端的技術發展
沉浸式廣播要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就需要有海量用戶入局。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手機成為最廣泛的接觸媒介。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2]因此,沉浸式廣播需要克服的不僅是內容制作上的技術難題,還需要將它更好地融入現有的媒介生態,擴大媒介接觸面。目前,消費類終端已經有許多開始探究支持沉浸式音頻體驗的設備,包括耳機、音響、手機、平板電腦等。此外,一些APP本身也開始支持杜比全景聲內容的播放,包括CCTV5、CCTV音樂、愛奇藝、優酷等。但是從技術成熟到被大多數受眾接受使用,這些關于沉浸式廣播的技術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沉浸式廣播的發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內容之變
除了技術以外,內容成為沉浸式廣播的另一核心要素。
1.技術助力內容創新
技術環境的變化并未顛覆媒介產業“內容為王”的基本法則。內容創新促使生產流程發生變革,讓新技術能夠更迅速地投入應用,進而賦予內容無限的可能性。在傳統的廣播制作流程中,由于傳播介質的局限,廣播節目是一種類型化的廣播,即以廣播頻率為基本單元,依據聽眾的信息偏好,通過準確的媒介市場細分與定位,針對目標受眾由專業的制作團隊完成作品創作,節目內容遵循時間上的單向線性順序,從而打造頻率的整體風格形象。[3]這種類型化廣播有其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優勢,但是存在著模式化、同質化的缺陷,廣播節目質量不高,內容碎片化,節目缺乏創新意識。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廣播類APP的出現意味著廣播內容生產制作的門檻不斷降低,用戶紛紛加入了制作者的隊伍,豐富了廣播節目的內容。用戶市場不斷細化,一個豐富多樣的內容生態圈正逐漸形成。而沉浸式廣播的出現將會進一步助力內容的升級,這種高度的感官沉浸性、體感交互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精準度,能有效形成高質量的節目內容。隨著傳統的以傳者為中心的傳受關系被改變,用戶自己也可以生產產品,線性的制作模式被改變,廣播節目的整個制作流程都出現了變化。
2.沉浸式聲音形成情感空間
未來的沉浸式廣播將是一種以聲音為核心,具有多種媒介呈現形態的傳播新生態。而聽覺不僅是一種交流媒介,更是我們情感認知的關鍵。廣播更注重通過聲音傳達情感,形成用戶的情感空間。沉浸式廣播沉浸用戶的同時,也放大了用戶的情感體驗。對于媒體而言,無論是內容抑或形式,任何一種傳播要素都是通過刺激感官、觸動情感,使人們參與其中。在傳統廣播節目中,受眾只能“聽”到信息,傳受雙方的角色是固定的,而在沉浸式廣播中,“傳”“受”之間的邊界已基本消失。沉浸式廣播以用戶為中心,綜合運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增強用戶的體驗感和滿足感,由感官的感知進而產生了心理上的感受和體驗,使得廣播節目具有了溫度。算法通過大數據對受眾信息進行精準的分析和把握,及時根據用戶喜好調整內容,使得用戶的選擇更具有個性化。原本冗長的廣播節目分解為諸多話題,并可以隨時回放、分享,基于音頻的社交關系,激發用戶主動參與的熱情,使用戶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廣播社交圈”。在這個社交圈中,人們通過廣播音頻建立聯系,在做到個性化的同時也能找到意趣相投的同伴。
(三)傳播之變
1.以場景為核心
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認為,“場景五力”,即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這五種技術力量將會引領我們走向移動互聯的場景時代。[4]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認為,場景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移動互聯網時代爭奪的是場景。[5]而沉浸式廣播正是一個基于場景構建的個性化傳播,它通過聲音營造場景,充分調動人們的想象力,形成一種私密的沉浸空間。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下,沉浸式廣播通過大數據加持,實現了對用戶圖像的精準刻畫,最終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故事化場景,這使得沉浸式廣播相較于傳統的背景化、環境化的廣播有了更深的融合度和更強的體驗感。
2.裂變式傳播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信息的傳播是單向的,聽眾彼此之間是一座座“孤島”,而在沉浸式廣播中,用戶成為節目的參與者和內容的共同創造者,人與媒介實現了深度融合,新媒體交互平臺加深了用戶的沉浸感,用戶通過“親自參與,置身其中”進行多向度的交流互動,以節目內容為紐帶的“興趣部落”形成。廣播不再是只能單向傳輸信息的媒介,人們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沉浸式廣播進行對話交流,分享從中獲得的歸屬感、參與感和認同感,實現新的裂變式的傳播。同時,節目制作者可以及時與聽眾對話,更有針對性地對用戶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實現節目創意,實現有效的口碑傳播。
3.拓展新的傳播空間
新媒體時代,廣播與互聯網的融合引發了人們對車載廣播的探索和嘗試。如今,隨著5G技術的發展,汽車生態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車載廣播需要及時跟上這樣的變化才能贏得自己的發展空間。沉浸式廣播的出現可能是一條新的發展之路。除了車載廣播,智能音箱也成為沉浸式廣播新的發展陣地,隨著國內小度、天貓精靈、小愛等智能音箱的出現,沉浸式廣播有了更多的傳播空間,通過利用新技術,廣播可以擺脫收音機這一接收終端,從非物理層面無縫嵌入拓展到智慧城市、智能汽車、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辦公終端等建設中,構建起具有情境化、個性化的沉浸式傳播,實現萬物皆媒的新媒介生態。
二、倫理聚焦:真實和虛擬的邊界何在
沉浸式廣播給廣播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路徑,但是我們在為技術的發展狂歡的同時也需要思考,過于追求對感官的刺激是否能夠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沉浸式的信息傳播使得真實與虛擬的界限被模糊了,那么我們是否還能或者是否愿意區分真實與虛擬呢?
(一)賽博空間下的媒介依存癥
沉浸式廣播是一場以技術為引領的狂歡,它在最大程度上用虛擬的方式呈現真實的世界,為受眾提供全新的沉浸式體驗,但是沉浸式廣播在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官刺激的同時也很容易讓我們沉浸于其中,過于真實的體驗讓人們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邊界。電子媒介所顯示的賽博空間和擬態環境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對仿真世界形成過度依賴,從而忽略了真實的生活,形成“媒介依賴癥”。
(二)大數據帶來隱私問題
大數據利用數據爬取、采集和建模分析技術,對用戶的圖像進行描繪,繼而進行個性化信息推薦,這勢必會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攫取,隨著個體與互聯網的勾連程度加深,其網絡痕跡也將以數據的形式被保存下來,但是隱私數據的濫用很容易給個體帶來現實的傷害,由此引發的信息收集與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值得我們深思。
(三)沉浸式內容泛娛樂化
目前沉浸式廣播的內容選題仍然有限,多為體育直播,這就帶來了泛娛樂化的問題。沉浸式廣播借助其“受眾沉浸式的現場存在感”和“突出受眾的感官交互體驗”兩大傳播優勢,大大刺激了觀眾的感官,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用戶的娛樂和獵奇心態,讓用戶形成一個自我想象的主宰空間。這種沉浸式傳播有助于故事性的表達,但是它不利于用戶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信息的傳播淺薄且流于表面,而且會加入分散受眾注意力的不相關的細節渲染,以保障虛擬情節的連貫性。雖然沉浸式廣播使得信息更加具象化,但是它所傳遞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人們在獲取信息更加輕松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深層文化的遮蔽與缺失的問題。
結語
沉浸式廣播是以技術作為催化劑,它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革新,還改變了媒介傳播的時空,更新了廣播的生態系統。但是,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技術不受控制的發展摧毀了人類至關重要的根源。技術所創造的文化缺乏道德根基,它破壞了某些心理過程和社會關系,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價值根基。總而言之,技術壟斷既是朋友,又是敵人。”[6]因此,我們在發展沉浸式廣播的同時仍需保持警惕,積極營造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
注釋:
[1]秦梓元.VR音頻技術在沉浸式廣播節目制作中的應用[J].演藝科技,2018(02).
[2]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0-04-28.
[3]李欣,歐陽宏生.廣播類型化:生產機制與文化意指[J].今傳媒,2014(02).
[4]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5]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03).
[6]尼爾·波茲曼.技術壟斷:文明向技術投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作者:陳鳳茹,安徽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焦慶爭,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