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彤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這為新時代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應堅決貫徹落實。智庫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資源輸入,還是決策輸出,無論是知識整合,還是效力輻射,智庫的建設者都應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用科學理性的標準指導實踐。民族理性是我們在建設新型智庫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的理性準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的民族理性邏輯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在縱觀世界的同時扎根本土,做到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統一。在當今全球互聯的時代,各國之間交流日益頻繁,知識與技術的高度共享使智庫發展的邊界更加模糊,模式也日趨多樣化。無論是在設計、架構,還是傳播、影響力等方面,中國新型智庫建設都應當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全局性的戰略眼光。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建立健全國家新型智庫體系,使之成為國家發展的原動力,在高效服務政府決策層的同時,提升中國智庫的世界影響力,并最終掌握中國智庫的國際話語權,提升本土思想的國際影響力,這是新時期智庫建設的目標所在。
第二,要在著眼當下的同時借鑒歷史,做到現實與歷史的結合。盡管現代智庫的概念最先產生于西方,類似“智庫”的機構卻以不同的形態特征早已存在于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之中。從傳統文化的維度來看,高水平的智庫需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做支撐。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型智庫在文化基因角度與生俱來的優勢。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從政府到人民的文化自信日益提升,傳統文化重新回歸文化主導地位,這為中國智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智庫的建設應在認識傳統、尊重傳統、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將文化優勢內化于每一個戰略決策之中。
第三,要在兼顧成果的同時力求可持續,實現當今與未來的對接。智庫建設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我們在不斷調整更新戰略策略、順應內外部環境變化和時代發展要求的同時,從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高瞻遠矚地健全智庫發展長效機制。因此,智庫建設在理念塑造、研究視角、服務管理、戰略定位、決策部署等諸多方面,既要避免因不合理的價值定位導致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進而忽略生態可持續的短線發展,也要防止因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而導致錯誤規劃和盲目重復投入所產生的資源浪費,更要遏制因地方區域集團追求各自利益而危害整個環境生態體系所造成的捐本逐末。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文生態軟實力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智庫戰略決策的重要著眼點。因而,智庫應助力決策層在避免因短視而造成的重復建設和生產機制老化的同時,不盲目追求產能,而是通過積極轉變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和經濟發展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