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些知名景區推出的演藝項目幾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標簽:寧波老外灘歷史街區上演了18 場“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漢《夜上黃鶴樓》“光影+演藝”“沉浸式”故事演繹……“沉浸”,正在成為旅游演藝項目滿足觀眾體驗的共同策略。
2019 年末,有專家根據國內演出市場的發展情況提出:“沉浸式”演藝將成為新風口。數據顯示,2018 年“沉浸式”旅游演藝總票房達4 億元,且同年新增“沉浸式”演出11 臺,演出總臺數達23 臺,同比增長76.9%。《NeXT SCENE 2019 發布的全球“沉浸式”設計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8 年,沉浸式娛樂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45 億美金的市場估值,這還沒有包括452 億美金的主題公園產業,兩者加起來則是近500 億美金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11 億美金的全球電影票房。由此,國內業內人士普遍看好“沉浸式”旅游演藝,認為其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藍海。
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VR、AR、MR等先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文旅景區的硬件設施項目中,但與項目設備依靠最新尖端技術不同,作為景區的“軟性”組成部分,旅游演藝是讓游客直接感受文化內涵和強化體驗的載體之一。如何將“沉浸式”與旅游演藝進行完美結合,是體驗經濟時代下的全新命題。不過,現階段的“沉浸式”旅游演藝作品口碑高低不一,有的受到熱捧,也有些作品備受質疑。從觀眾、游客的反饋來看,人們普遍愿意嘗試體驗、欣賞“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但感覺有的演出“形式華麗,內容空洞”,“沉浸式”只是吸引人的“噱頭”。“太震撼了,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體驗了一場精妙絕倫的千年穿越之旅。劇場里,沒有固定舞臺,邊走邊看,宛若進入了時間迷宮。”“逛景區的時候,一直有穿漢服的演員在眼前表演,有時候覺得挺入境,很有穿越的感覺,但有時候也覺得尬?!薄皟扇昼娺^后,VR 帶來的新鮮感一消失,就有點審美疲勞了?!薄拔殷w驗過兩次‘沉浸式’演出,不知道‘沉’在哪兒、‘浸’在哪兒,看廣告宣傳視頻比實際體驗要好。”
其實,“沉浸式”演藝本身是一種舶來的概念,業界一直有兩種主張:一種走“技術流”,更注重科技手段帶來的場景體驗;一種是“內容派”,主打劇情的場景體驗,以沉浸式戲劇為代表?,F在,“技術流”正在從“邊走邊看”向“虛擬現實”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