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露露,曹光明,李 越,張 晴
(1.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文明與科技的不斷進步,許多新需求的產生,使人類環境活動范圍越來越大,滿足了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危害,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地質災害一旦發生,不僅會損失大量財富,還有可能威脅到周圍居民的人身安全[1]。但同時,我國在治理生態環境的付出中,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端,植樹造林、沙漠綠化、城市綠化,根據2020年4月22日相關政府部門公布的數據,毛烏素沙漠綠化率達到93.24%,毛烏素沙漠通過人類的有效治理,即將消失。因此,生態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影響與制約是相互的。
地球環境的生態體系較為復雜,各個圈層之間相互作用、聯系、影響著,從而形成了人類所在的總體環境。無論哪一圈層出現異常現象都會影響總體環境的平衡關系。嚴重會導致環境惡化,并進一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其中,在大氣圈環境、海洋圈環境、地質圈環境等各個自然圈層內,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地質圈環境,生態環境地質系統是由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環境的總稱,并構成了完整的生態概念,為了人類的生存的發展,也為了保護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可持續作用關系,應對生態環境地質具有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生態環境地質的基本特點包括:第一,地質環境是通過地球不斷演化而來,是地理環境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同時,地質環境特征與人類其他生存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水文環境等)都具有一定的關聯;第二,生態環境對于地質環境來說具有保護作用,是地質環境的一道天然屏障,一旦生態環境發生某些變化或遭受破壞,地質環境也將隨之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地質災害、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第三,地質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無法恢復,生態環境受地質環境影響,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根據生態環境地質的特點分析,生態環境地質即是不同的環境,又是一個整體關系,并存在相互制約、影響、作用的特點。要促進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對生態環境地質系統的特點與關系進行了解掌握,在對生態環境的良好控制下,進而促進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親密關系。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大量資源需求下,對各類地下資源的使用使得許多地質環境發生了改變,受人類各種業務活動的影響,水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水域泄露、淡水資源污染,沿海城市可能會造成海水入侵淡水等現象;水資源過度開采使用,甚至會造成水源枯竭,從而影響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困難;水資源過度開采使用,也會造成當地氣候出現惡劣變化,影響動植物的生長,造成干旱、風沙等惡劣天氣的出現;水資源的過度開采使用,甚至引發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道城市道路、建筑以及城市人民的生活安全。不但影響人們的生活用水,還有可能威脅道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因此,當發生地面沉降問題時,相關部門應對當地資源的利用是由合理等問題重視起來,避免出現對農業、經濟等產生更嚴重的影響[2]。
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工業生產也在不斷加快,加快了地質資源利用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有害物質,例如含有化學物質的工業廢氣、污水等,若沒有相應的處理方式,將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造成水資源污染、土質污染、空氣污染等惡劣環境現象,當有害物質滲透進地下水,還會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環境地質污染。同時,工業生產產生的廢物、廢渣堆積,許多工業的廢渣含有可溶于水的有害物質,當遇到下雨天氣就會融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還有許多粉狀有害廢物,隨處飄散,污染了空氣環境;有的工業廢物污染河道水質和土壤,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從而威脅到人民的正常生活與發展。
在高體建筑建設過程中,需要打造較深的地基,在地基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對低下巖土層進行地質勘探,這個勘探過程往往十分復雜,難免會遇到不明物體的存在,而又無法避開,只能進行破壞式打造,另外,許多企業在進行工程建設的時候,對地質勘探這一環境并不重視,從而引發后期一系列地質問題,和地下環境隱患,進一步影響后期的安全使用。在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過程當中,需要建設水源井,以保障城市水資源的應用。然而,部分水源井建設過程中,對相關區域的前期勘察不到位,對地質環境沒有完全掌握,建設施工技術不規范、施工過程管理不嚴格等因素,從而造成相關區域地質環境遭到破壞。
在部分礦山開采過程中,因早先的開采技術不完善,引發并遺留了礦區環境地質問題。使礦區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環境被污染,并引發一系列地質災害。首先,因礦山開采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礦山開采后的礦渣堆積在原耕地上,導致耕地遭到嚴重破壞;其次,因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質,當廢水流入河道或耕地,不但污染了水資源,也將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發展了;再次,礦區開采產生的廢渣堆積,不但會影響人力物力,還要占用個大量土地資源,并存在廢渣風化后的空氣污染、淋濾污染等問題;最后,礦區開采產生的廢氣中存在有害物質,會嚴重影響到大氣環境,甚至可能出現酸雨現象。
現階段,我國對生態環境的建設中,總結過去“先破壞,后治理”的不合理現象,提出了將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社會與民族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計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根據我國對生態環境“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發展原則,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是目前現代化社會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工作,在這項工作中,包括對土質污染的管理與修復,對水質污染的防治、修復與管理,并強化濕地資源的恢復與保護工作,重點管控濕地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工作,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建立完善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全面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城市地質環境的問題上,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建筑、工業建筑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城市規劃、發展需求,為保障城市地質勘察的數據完善性和有效性,應建立城市地質探測系統,通過三維建模方式對城市地下地質結構進行實時探測,并對地下空間開發的可能性進行合理評價,提高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與發展,挖掘地下空間資源潛力。城市地質探測系統包括模型建設、3D視圖、地質探測技術、信息分析系統等,是通過與GPS、遙感等現代化探測技術相結合,集合了對城市地質信息的采集、儲存、分析、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并通過各市、縣、地區的差異性,進行個性化研究開發,打造符合各地區地質特點的信息平臺,并通過數據共享,使各城市之間在進行協同辦公時更具有效率。
水文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是目前較為關注的問題,因此,應建立全國統一的水文水資源評價系統,針對我國水文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引發的環境問題和地質問題,并提供線上可視化的方案與措施,從而達到對水文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針對較為典型的水文環境區域,通過對水文環境的探測和調查,研究出當地水文水資源生態系統的劣化過程,并進行環境調控與恢復。同時,應完善地下水監測網絡,通過對各省、市、縣、村區域地下水監測網絡的建設,從而掌握較為全面的地下水流動數據。
地質災害的引發因素包括自然原因和認為因素,在進行防治過程中,以監測預防為主,并重點對城鎮、交通、重要礦區等區域進行監測與防控,并通過科學技術的利用與對地質災害演化規律的研究掌握,對地質地理信息的采集與整理,對地質災害動態鏈的建設,與GPS、GIS等現代化探測技輸相結合,建立現代化智能地質災害預測預警信息系統,并將系統與相關政府部門連接,對地質滑坡、坍塌、土質污染、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實時預警。
地球自然環境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包括對大氣環境、土質環境、水環境等問題進行研究與保護,通過對以上幾點信息的綜合利用,建立地球自然環境保護系統,實現,對地球自然環境保護過程中的綜合監測和實時信息掌控。從而研究污染物和化學有害物在地球環境中的變化也影響過程。并結合各環境學科(水文學科、地理學科等)與地球自然環境保護系統充分融合,從而進一步預防、解決其他類型的自然環境災害問題。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人們對生態環境越重視,生態環境給人類的良好反饋就會越來越多,兩者存在相互關聯、作用、制約、影響的親密關系。隨著工業、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我國地質環境的勘察環節又較為復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生態環境地質的探究與分析,并加強與對企業的管理力度、巡查力度和處罰力度。另外,也要與現代化科技相結合,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地質探測技術,并充分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為人類所依賴的生存空間創造一個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