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萍,于 樂,李 剛,馮曉然,邱國萍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a.腎內科; b.風濕免疫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細胞因子在SLE發病機制中具有不同的免疫調節作用。白細胞介素-31(IL-31)是Th2細胞分泌的一種新型細胞因子,作為JAK/STAT信號通路激活因子,在變態反應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1-4]。IL-31在SLE患者體內有無表達異常,與SLE活動性是否存在關聯目前尚不明確,分析SLE患者IL-31表達水平,可能為治療SLE提供新思路。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及風濕免疫科住院的40例SLE患者為試驗組。入選標準:1)滿足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制定的SLE診斷標準4條或以上;排除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重癥感染等。選擇同期無自身免疫疾病史的健康人群20例為對照組。試驗組,男6例(15%),女34例(85%),平均年齡(39.6±10.2)歲;對照組,男3例(15%),女27例(85%),平均年齡(37.8±12.5)歲,2組性別構成比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40例SLE患者中合并狼瘡性腎炎35例(87.5%)、系統性血管炎1例(2.5%)、高血壓9例(22.5%)、糖尿病者2例(5%)。
試驗組40例SLE患者據疾病活動指數(SLEDAI)評分是否≥5分,分為活動組28例及穩定組12例。比較各組間血清IL-31水平,并分析IL-31與疾病活動指標(SLEDAI評分,補體C3、C4,血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ANA、ANCA、IgG抗體、血沉、CRP等)的相關性。
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IL-31水平,采用魏氏法檢測血沉、散射免疫比濁法檢測CRP。
SLE患者中活動組與穩定組2組間血清IL-31表達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8.5±12.4)pg·mL-1比(67.1±10.9)pg·mL-1,P=0.008];且2組血清IL-31表達水平與對照組[(32.8±8.7)pg·mL-1]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見封四圖1。
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示,試驗組40例患者血清IL-31水平與SLEDAI評分(r=0.447,P=0.004)呈正相關;與血清補體C3(r=-0.431,P=0.002)呈負相關。與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ANA、ANCA、補體C4、IgG抗體、血沉、CRP等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封四圖2。
IL-31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表達水平較低。本研究顯示,試驗組40例SLE患者無論狼瘡活動性與否,其IL-31水平表達均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有研究表明,IL-31主要由活化的CD4+Th2細胞、肥大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樹突狀細胞產生,與人制瘤素M受體(OSMR)胞外區結合后,激活JAK/STAT、PI3K/AKT及MAPK超家族中的ERK、P38和JNK等信號通路,促使靶基因轉錄,發揮著調節造血、調節細胞增殖與遷移、促進炎癥因子釋放、參與免疫反應等多種生物學效應[5-8]。
既往有研究[9]得出,SLE患者T細胞中磷酸化STAT3水平升高,通過抑制STAT信號轉導可減少SLE患者T細胞遷移;IL-31作為一種JAK/STAT信號通路激活因子,在SLE患者中亦存在IL-31基因rs7977932C/G多態性。因此,IL-31水平在SLE患者病情活動中可能存在有意義的表達。對此,本研究將試驗組病例根據SLEDAI評分分為活動組及穩定組,結果示活動組患者IL-31水平表達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IL-31與與SLEDAI評分呈正相關(r=0.447,P=0.004);與血清補體C3呈負相關(r=-0.431,P=0.002),提示IL-31水平與狼瘡活動有關。有研究[10-12]證實IL-31屬于gp130/IL-6家族成員,推測IL-31可能通過抑制嗜酸性粒細胞凋亡、誘導分化Th17細胞、協同IL-17A釋放等途徑,活化促炎因子IL-6、IL-8、TNF-α、MMPs等分泌,在SLE、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發揮活動性致病作用。
總之,本研究結果顯示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高表達與疾病活動有關,針對IL-31水平的靶向治療可能是新思路之一。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僅分析了IL-31在SLE患者中的表達,是否與疾病存在相關因果關系,尚需進一步進行基礎實驗及干預研究加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