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

摘 要:為解決徐州傳統建筑存在的文化傳播形式單一、文創產業水平較低、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度不足等問題,對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特點進行分析,著重探討了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圖像采集與編輯處理過程,通過構建數據庫,借助數字平臺突破了徐州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的局限,拓寬了文創產業的發展方向,為地方傳統建筑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徐州;傳統建筑;圖像采集;數字化保護;文化傳承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住建廳建設系統科技項目“創意產業視角下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研究”(2019ZD077)階段性成果。
傳統建筑保護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全球數字化進程的加速,為傳統建筑保護工作打開了新的思路[1]。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優秀村落建館工作的通知》,將文化遺產與數字化技術結合,借助互聯網等新媒介平臺架起了傳統村落與現代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徐州作為華夏九州之一,“古都彭城”建筑頗具區域性特點,目前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搶救式保護以延緩建筑物的自然消亡,但一些實物保護存在方法不確定性,保護性破壞也時有發生。如何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傳統建筑,繼而讓年輕一代認識傳統建筑、傳承傳統建筑文化,是當下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徐州傳統建筑保護現狀
(一)徐州傳統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
徐州建筑文化遺產豐厚,但在信息化發展背景下,傳統文化推廣開發的程度未能匹配城市建設水平。徐州傳統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徐州傳統建筑文化傳播形式單一
徐州傳統建筑文化傳播的形式相對單一,雖然有部分景點如戶部山、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等進行了改造建設,但大部分傳統建筑缺少統一規劃與宣傳的平臺,無法吸引到更多的外地游客,民眾對傳統建筑文化難以產生共鳴[2]。
2.徐州傳統建筑文化創意產業水平較低
在調研中發現,徐州傳統建筑文化創意產業是依附于商業街區而存在的,傳統的文化創意主題店鋪的產品缺少地方特色,新興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缺少生長的環境。
3.徐州傳統建筑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度不足
徐州傳統建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損耗直至消失,如今對其改造只停留在復原的層面上是不夠的,如何讓傳統與現代交融,為傳統建筑營造符合現代審美觀的文化氛圍才是傳承傳統建筑文化的所要考慮的根本問題。
(二)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特點
對徐州傳統建筑進行整體性、活態性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開拓性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時代性
根據2020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在數字經濟影響下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3]。這些皆為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廣闊的市場空間。
2.藝術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多樣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已融入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在“真實再現”的基礎上應表現出藝術性特征,融入藝術家的個性與情感,使作品更具獨特性與觀賞性。
3.效益性
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前景可觀,可將建筑CG形象發布于數字資源平臺,推廣數字化衍生產品,如傳統建筑主題的動態數字明信片、壁紙、知識性交互游戲、表情包等。大力開發數字衍生產品會為傳統建筑品牌提升利潤空間,讓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針對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力度不足的現象,提出相關策略:首先,在對徐州傳統建筑現狀與問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采用專業設備對徐州傳統建筑進行圖像數據采集,完成數字化編輯處理;其次,構建數據庫,整理完善徐州傳統建筑的文字圖像資料;最后,突出不同年代建筑的個性化特點,打造數字展示平臺,加深大眾對徐州建筑文化的了解,加強與大眾的互動,實現傳統建筑的開放式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二、徐州傳統建筑數據采集與歸檔
(一)數字圖像采集過程
1.數字圖像采集調研
數字圖像的采集是徐州傳統建筑文化創意設計的基礎,如戶部山民居建筑群,首先可以將其歸納為統一的圖像符號,再以個案處理的方式,進行特色化突出。
在進行采集之前要深入調研徐州不同時期傳統建筑的風格特點,了解在歷史發展中徐州傳統建筑所承載的意義,結合當時的人文環境按照形象意義與象征意義進行劃分。形象意義是指傳統建筑圖像呈現給觀者的樸素直觀內容,如以建筑物為中心包含周圍自然環境的圖像,凸顯建筑物的構造與特征,視覺表達相對單一。象征意義則借助一些符號化元素將建筑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情感融入圖像中。
2.利用攝影語言進行圖像采集
在對傳統建筑物進行采集時要充分考慮到光線、景深、色彩、構圖等攝影語言。鑒于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采集的需要,晴天或者陰天都需要進行圖像采集,需要收集更為豐富的圖像信息;景深控制圖像呈現的信息量,大景深主要用來拍攝宏大的建筑全景圖像或群景,小景深則用來展現特定的象征性符號,顯示細節;色彩的采集以還原建筑物本真為主,在拍攝中選取合適的角度運用景深的變化將前景色、主體物顏色以及背景色調和統一,用于創作中色彩的選取提煉;對于徐州傳統建筑采集圖像的構圖,首先要有清晰明確的主體物,恰當地安排前景與背景進行襯托,多采用均衡的構圖方式。
3.特殊場景的圖像采集
特殊場景是指在一個固定位置使用攝影設備無法完成圖像采集的場景,包括720度的全景以及需要三維復原的場景。
在進行徐州傳統建筑720度全景視角立體圖像采集時,使用數碼相機來完成。在拍攝前,要將裝好數碼相機的三腳架固定在無遮擋物的全景漫游場景中心位置。拍攝時水平或垂直旋轉云臺,一般情況下,6張照片就可以完成720度的全景拍攝。拍攝完成后導入Photoshop軟件,對圖像進行基本的色彩調整,再將其導入PTGui Pro全景照片制作軟件進行拼貼,并完成音樂、互動特效的添加,得到最終成品。
三維場景的采集主要使用三維建模與渲染的處理方式。徐州傳統建筑中有部分建筑物因為年久失修需要借助數字化技術來完成圖像的制作。前期草圖的整理從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已有的數據信息中獲取,在三維軟件中進一步制作完善傳統建筑的細節。本次項目使用聯想工作站為硬件支撐,通過三維建模、材質燈光制作、特效制作、影像合成、互動設計等流程,最終完成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三維場景圖像的制作與展示。
(二)數字化編輯處理
圖像搜集工作結束后進入編輯處理階段。在所有圖像數據中進行篩選,將復雜的圖像按照不同建筑的類別羅列,在梳理中激發創意,以“想讓受眾接受某些信息”為中心,對于信息模糊不充分的內容進行補拍。在圖像編輯處理過程中,將不同格式、類別的素材數據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編組、轉換,最終成為系統所需的基礎信息資源[5]。
三、徐州傳統建筑數據庫的創建
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處理是“搜集—保護—開發—展示”的系列過程。數據庫是在文獻圖像資料建檔的基礎上拓展深化的,主要用于檔案及各類圖像信息的存檔與調取。
(一)徐州傳統建筑數據庫內容規劃
數據庫整體框架設計為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為信息資料模塊,分組羅列徐州傳統建筑調研的過程與成果,如實景圖像、特殊場景的圖像、內部的細節圖像以及建筑物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分析、現狀考察報告等,支持研究人員通過多終端觀看下載;第二個區域為研究拓展模塊,這塊區域是對已有資料的補充,同時收錄國內外傳統建筑和相關藝術創意產品的研究資料,包括從研究到應用的研發思路的歸納整理,供研究人員借鑒學習;第三個區域是互動展示模塊,對研究人員以及受眾群體全面開放,以互動的模式收集對徐州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的意見,整理完成建筑文化歷史保護與傳承可行性的調研工作,借助信息技術,以圖像、動畫影像的方式還原建筑物原貌,重現傳統建筑工藝,從而達到科學普及的目的。
(二)徐州傳統建筑數據庫應用價值
在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研究人員通過拍攝、掃描、三維技術復原等方式獲取建筑物形態與文化信息,并在數據庫中對其進行有效存儲。不僅如此,徐州傳統建筑的數字化資料還可以供進一步研究和開發,結合藝術化手段進行視覺元素的提取與再設計,完成新時代下文創產品的開發,并通過不同平臺進行推廣,為徐州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研究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結語
徐州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重點在于文化底蘊、歷史智慧,抓住數字技術與現代審美趨向,融合當地民俗藝術文化,突出數字建筑的個性化、藝術化特點,打造傳統建筑品牌,推廣傳統建筑數字展示平臺,以促進大眾對徐州建筑文化進行深度體驗,自覺成為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傳承者,最終實現傳統建筑的開放式保護與活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瓊.面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體驗設計[J].裝飾,2019(1):12-15.
[2]賈芳芳.大數據時代徽州傳統村落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升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1):72-76.
[3]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EB/OL].[2020-06-18].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8/content_5506903.htm.
[4]李茉茹,祝冰昕.基于數字化的滿族傳統建筑影像記憶與展示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61.
作者單位: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