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佳 姜衛春 孫碧蓉
摘 要:黑龍江水彩畫發展迅速,受地域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黑龍江水彩畫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探索著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形成了具有黑龍江地域特色的水彩畫審美風格。黑龍江水彩畫如何更好地保持地域優勢,不斷向前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水彩畫;黑龍江;地域性;時代性;多元化;繪畫語言;審美風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共建項目“當代語境下黑龍江水彩畫語言地域性研究”結題論文(2019D006)研究成果。
縱觀世界,藝術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地域性的,每個地方都有其代表性的藝術。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背景下,藝術作品都具有其相對應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近幾年黑龍江水彩畫的迅速發展,體現了黑龍江地區的人民性格和時代風貌。該地水彩畫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黑龍江水彩畫的語言由于自然氣候、生活習慣、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和師承關系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水彩畫語言體系。21世紀黑龍江水彩畫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涌現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當代水彩藝術家,他們在保留水彩畫傳統語言的同時與黑龍江地域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一批高質量的水彩畫作品,形成了具有黑龍江地域特色的水彩畫審美風格。
黑龍江省資源豐富,地域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粗獷、豪放、爽朗的地域性格。黑龍江水彩畫作為中國水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本地區地理和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厚重、樸實、細膩的藝術特征,顯示出獨特的精神面貌,其粗獷豪放的線條,潑辣灑脫、靈動多變的用筆,豐富統一、酣暢淋漓的色彩都揮灑著畫家對家鄉的熱愛,形成了具有鮮明黑龍江地域特色的水彩畫面貌,展現了獨特的關東風情。黑龍江水彩畫經過多次變革與重構,形成具有當代北方特色的語言風格。
黑龍江水彩畫不斷吸收營養,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探索著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黑龍江的水彩畫在努力中實現了教學與創作并進,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研究和探索適合黑龍江地域水彩畫的形式和風格,保持作品的地域性、時代性和多樣性。黑龍江水彩畫如何更好地保持地域優勢,不斷向前發展是需要深思的問題。文章通過研究和分析為當代黑龍江水彩畫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深入生活,勤于寫生,為藝術創作提供動力和源泉
對于藝術而言,生活是靈感的源泉。藝術家要不斷地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中尋找創作靈感。黑龍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藝術創作素材豐富。因此,黑龍江的水彩畫藝術家要從身邊的生活出發,收集貼近生活的素材,在創作過程中表達真實情感。
寫生是深入生活、收集創作素材、記錄靈感的最直接方式。寫生不但可以獲得創作技巧,也是對于創作能力的一種提升。黑龍江的水彩畫家在趙云龍老師的帶領下比較重視寫生訓練,通過寫生創作了一批大氣厚重、簡約概括的繪畫作品。黑龍江的水彩畫家應該主動深入生活,利用地域優勢,通過寫生的方式進行素材收集和藝術創作。只有實現從生活到藝術的轉換,才能創作出具有黑龍江獨特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遵循藝術發展規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增強黑龍江水彩畫創作的地域性
繪畫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只有充分遵循其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提升其藝術價值。水彩畫有其造型、色彩和構成的基本規律,所以要遵循這些繪畫規律來進行創作。黑龍江當代水彩畫需要在遵循繪畫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保留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實現更好地創新發展。黑龍江的水彩畫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卻在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工業文化、外來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審美風格。這種審美風格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水彩畫,具有別樣的藝術魅力。粗獷、豪放、淳樸的地域文化始終影響著黑龍江水彩畫創作的主流思想。同時,黑龍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淵源,使其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文化內涵。從當前黑龍江水彩畫的發展來看,其繪畫理念和表現手段都在傳統水彩畫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但是這種更新又必須遵循繪畫的基本規律,不斷深入挖掘本地區的地域文化,這樣才能增強黑龍江水彩畫地域性特征,實現其價值。
三、保持黑龍江地域的文化特色,增強本地區水彩畫的藝術風格特征
黑龍江擁有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為黑龍江當代水彩畫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也使黑龍江充滿了淳樸、豪放、熱烈、粗獷的鄉土文化氣息。由于地處東北邊陲,黑龍江的地域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黑龍江當代水彩畫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也得益于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
黑龍江獨特的地域文化是黑龍江水彩畫的寶貴財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厚重、粗獷、豪放的地域文化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水彩畫家。黑龍江的水彩畫家用自己的胸懷描繪北方的人和事,他們從黑土文化中吸取精華,用自己的真情描繪這里的山山水水,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段抒寫北國風光,形成了獨特的水彩畫藝術特征。因此,黑龍江的水彩畫要借鑒本地區的文化精髓,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增強本地區水彩畫的藝術風格特征,體現黑龍江地區的民族精神,反映時代的面貌。
四、借鑒其他畫種取長補短,探索水彩畫與其他畫種的結合
黑龍江水彩畫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繪畫的筆墨情趣,很多畫家也做出了大膽的嘗試。水彩畫借鑒傳統國畫的繪畫語言,既能保持水彩畫明快透明的特點,更能傳達人文意境。因此,不少黑龍江水彩畫創作者已經開始借鑒國畫的繪畫理念和筆墨技巧。水彩畫與油畫原本都屬于西方繪畫體系,只是材料不同,媒介不同。水彩畫可以借鑒當代油畫莊嚴厚重、肌理豐富的繪畫語言,從而改變自身輕薄的弱點,豐富自身的表現語言。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越來越多元化。水彩畫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畫種,很多畫種的繪畫語言都可以被應用到水彩畫之中,形成新的繪畫風格和語言形式。隨著新材料的不斷拓展,很多其他畫種的繪畫材料逐漸被水彩畫家應用到水彩畫的創作之中。這種嘗試與其他畫種相互借鑒,不斷探索與其他畫種結合的方式,實現了水彩畫語言的突破和創新。在當代中國,黑龍江水彩畫應該借鑒其他畫種的優秀之處不斷創新,實現水彩畫的多元化發展。
五、吸收和借鑒本地區和其他地區民族文化的營養,實現黑龍江水彩畫語言的創新和發展
黑龍江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本地的文化主要是由少數民族文化、大量北遷的移民文化、北鄰俄羅斯的異域文化等因素構成。黑龍江地區冬季漫長寒冷,逐步形成了具有東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黑土文化。本地區民族獨有的文化風情促進了黑龍江水彩畫的本土化發展,為畫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黑龍江的水彩畫家們在吸收本地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應當充分結合其他地區的水彩畫語言,堅持兼容并蓄,努力探尋新時代下的繪畫語言和形式風格,逐漸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在藝術創作上,本土畫家更應注重對黑龍江傳統文化及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對其他地區民族文化的借鑒,實現黑龍江水彩畫的多元化發展和繪畫語言的創新;應該以本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開闊自身的文化視野,不斷更新自己的創作理念,豐富繪畫語言和創作理念,在借鑒與發展中逐步提升自我,從而創作出更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彩畫作品。
六、注意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借鑒,實現黑龍江水彩畫的多元化發展
當代多元文化的發展,使中國水彩畫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語言,這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借鑒。因此,在對水彩畫進行研究學習的過程中,要努力從一切有益的本國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中吸取營養,自覺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進行試探性的探索。
由于東西方文化思想的不同,在繪畫的材料、工具、肌理效果和思想表達上都有所不同,畫面的視覺感受也不一樣。要把西方的水彩藝術長處融入到中國文化的創作構思之中,實現中國水彩的多元化發展。不同的文化思想影響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達,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賦予了中國水彩鮮明的民族特色。借鑒東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保持黑龍江水彩畫的地域性鮮明特色,是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水彩畫發展之路,實現黑龍江水彩畫的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七、增強創作題材和創作手段的時代性和多元化
黑龍江地處東北邊陲,與其他地區交流稍有不便,因而在創作題材和創作手段上往往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只能依靠固有的題材和已經成熟的創作手段進行創作,思想相對保守,藝術面貌相對單一。黑龍江水彩畫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往往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缺乏時代性和多元性,基本只能以傳統的題材為依據進行創作。
黑龍江水彩畫在表現手法上受到地區經濟和文化的限制,一直以傳統手法進行繪畫創作,繪畫語言相對單一,時尚性較差,畫面,創新性不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黑龍江水彩藝術發展的必然要求。黑龍江地域的水彩畫創作者應做好傳統與當代之間的銜接,逐步實現黑龍江水彩畫的時代性和多元性。
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的制約的確長期影響了黑龍江當代水彩畫的繁榮,但發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為黑龍江當代水彩畫創作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也在繪畫題材和表現手段上改變了黑龍江水彩畫的整體面貌,繪畫作品的時代性和多元性也在進一步增強。
在當代語境下,黑龍江水彩畫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上升期,如何發展黑龍江水彩畫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獨特黑龍江水彩畫面貌的語言特征,是黑龍江水彩畫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要保持地域和時代特征,取其精華、求其精髓,繼承和發揚地域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在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出新的緊隨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而發展黑龍江水彩畫。
參考文獻:
[1]滕悅.地域文化對黑龍江水彩畫的影響[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6).
[2]趙云龍.黑龍江水彩藝術的傳承與超越:寫在“黑龍江省第五屆水彩畫雙年展”開幕之際[J].美術,2011(2).
[3]方亮,張玉新,姜巍.黑龍江水彩畫的當代語境與意象表現研究[J].藝術教育,2018(11).
[4]李冰雪,劉鐵軍.黑龍江水彩藝術的地域特色與傳承發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0).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