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科
摘 要:青綠山水畫自唐宋以后,便呈現出逐漸衰落的趨勢。雖然它沒有水墨山水畫發展的興盛,但是它在山水畫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當代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專門研究青綠山水畫的畫家,許俊就是其中一位,我們可以從許俊的繪畫作品中學習和了解到有關青綠山水畫的理論知識與技法知識,為我們研究青綠山水畫積累寶貴的資源。
關鍵詞:青綠山水;技法;許俊
自唐宋以后,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就遠不及水墨山水畫。青山綠水萌芽于魏晉,發展于唐代,興盛于五代,到了元代,由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政治上由少數民族統治,社會矛盾尖銳,知識分子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感到壓抑不得志,于是選擇歸隱山林,借大自然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文人水墨畫便由此慢慢興起,青綠山水畫則逐漸淡出畫壇。但是青綠山水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它作為山水畫的一種,有其獨特的藝術美。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聯網的發達、知識的易于獲得,人們越來越重視自然,注重環保,對色彩的渴望喚起了沉寂已久的心靈,豐富多彩的青綠山水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發展起來了。當代也涌現出了許多專門研究青綠山水的畫家,許俊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傳統青綠山水畫的基礎之上,以他個人的文化修養、繪畫經驗與智慧,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改革創新,并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取得顯著成效。
許俊的求學之路是比較順暢的。他20歲時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專業,一開始并未接觸青綠山水畫,涉獵廣泛。20世紀50至70年代新山水畫出現,80年代開始對文化反思和追問,90年代畫家們開始提倡回歸傳統,許俊還經歷過“85新潮”,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求學,一開始學習傳統,與此同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里,他還接受一切新的事物,凡是新事物他都去嘗試,用點、線、大潑墨、大潑彩、半裝飾半抽象,把新的繪畫理念與觀念運用到自己的畫面當中去。這些學習經歷與探索經歷,為他之后研究青綠山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許俊是從1990年左右開始正式研究青綠山水的,在探究之前,他已經擁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基礎,對傳統的牢固掌握,使得他的作品里不僅具有個人特色與時代特色,而且極具民族特色。
一、筆墨技法
我們今天所說的“師古人”,用通俗的話解釋就是學習古人,師法傳統,唯一的學習手段就是臨摹,從許俊的作品里,我們雖看不出他學的到底是某家某派,但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傳統功底。許俊作畫的第一步是勾勒,謝赫在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筆”,對于骨法用筆,筆者的理解就是用筆要有功力,我們從許俊的作品中可看出他的筆力沉著、蒼勁,他的勾勒強勁有力,用線也各有變化,筆墨語言豐富。許俊在學習繪畫期間,還學習書法。元代趙孟頫提出了書畫用筆同法論,書法和繪畫雖然說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用筆的方法卻是一樣的,許俊作品中豐富多變、蒼勁有力的線條,均源自他書法的功底。他用筆蒼老、靈動、厚重,善于用濃墨勾勒山石輪廓,且線條粗壯、豪放,與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秀美細勁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唐以前,青綠山水畫一直是以有勾無皴的表現方式存在,線條勾勒完以后便開始填色。五代時期,隨著水墨山水畫的興起,筆墨技法得到了提高,從而也促進了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到了南宋時期,青綠山水畫才開始出現水墨的皴法。許俊作畫的第二步便是用墨皴染山石,除了喜用濃重粗拙的線條勾勒外,他一改唐以前有勾無皴的畫法,但是他畫面中皴的墨色相對于勾的墨色來說是比較淡的,從他的《靜夜》《流云》《紅旗渠組畫·春》等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他的皴法其實是比較少的,作品中大概就用一種、最多兩種皴法,而且皴的面積不是特別多,不像水墨畫那么豐富,是因為要為之后著色留有余地。除此之外,許俊還有一些作品是只勾不皴的,如他的《青山綠水好畫圖》《踏遍青山系列之一》等作品,相較前面所列的作品來說,幾乎就沒有皴法,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極其喜愛運用點苔。這些點苔分布在畫面中,直入紙面,即使畫面里沒有皴,看起來也極其豐富,這些點苔的運用,使得許俊作品的墨色更加濃郁。他的畫面中還加入了西方繪畫構成的元素,這些點苔與他繪畫里粗拙的線條和山石的面形成一種點、線、面的構成關系。
許俊的作畫步驟與傳統相同,先勾勒皴擦,但是這種步驟不是絕對的,會根據畫面的具體情況來調整畫面的墨色關系,一般來說皴不是一次就皴完的,而是反復多次,這樣畫面會看起來濃重而不膩。他的作品《靜夜》表現的是寂靜的夜景,背景選擇淡灰色的色宣紙,山石輪廓用較濃的墨線勾出,用筆松動自然,皴的地方也不是特別多,皴的目的就是表現山石的體積與空間感,作品里用白色描繪瀑布,給暗的氛圍提一抹亮色,使得整幅作品不沉悶,這種典雅、清新、寧靜的境界,也是他的筆墨意趣所在。其作品《讀書圖》是青綠山水的線描稿,整幅作品以線為主,講究線條的力度、線條的變化、韻律、節奏和疏密,墨色濃淡變化,不大但是墨色整體較濃重,整個畫面筆墨蒼勁整潔,構圖嚴密。畫面上方有題跋,給這幅線描畫增加了形式美感。
中國畫的創作不能違背其藝術發展的規律,許俊的繪畫就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的,但是他的筆墨技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自我審美意識的改變而變化。
二、色彩技法
許俊青綠山水畫的色彩表現,借鑒了西方的色彩理論,他學習西方油畫大色塊處理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繪畫語言中去,他的畫面色彩艷麗濃重,有主基調,且十分注重大色塊關系。許俊近幾年的寫生作品,比如摩洛哥寫生、歐洲寫生、長白山寫生等作品,色彩清新雅致,淡雅明麗,有西方水彩畫的韻味。我們常說一個成熟的畫家,是擁有自己的繪畫風格,作品與別人的畫的相比是有辨識度的,許俊的繪畫便是如此,在美術館展覽,就算不看署名,觀者也能一眼便認出他的畫來。
許俊認為學習繪畫除了“師古人”以外,還要“師造化”,古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繪畫理論,要求我們要從客觀事物中去汲取原料,再根據畫家自己對對象的分析與評價,組織自己的繪畫語言。而“師造化”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寫生,在大自然里去觀察所要表達的事物,親身去體驗去感悟,與大自然面對面交流,將獲取的真情實感經過自己的提煉表現在繪畫上。也正是頻繁的寫生經歷,使得許俊的青綠山水畫靈動,充滿生氣,不呆滯。
許俊十分喜愛用濃重的色彩去表現自然,這一點與現實景物的色彩不符,但這也恰恰是他山水畫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得心源”的表現,客觀的物象經過他的提煉與加工,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許俊對青綠山水畫著色的技巧,大致上是繼承了古人傳統大青綠的設色方法,運用染、提、烘等技法,他著色主要運用染色的技法。染色又分了平涂法、分染法和罩染法,從他的大多數作品里可以看出,許俊喜愛選擇用有色宣紙作畫,他的《春水圖》使用的就是淡褐色仿古宣,《秋云圖》使用仿古色宣,筆者猜想他這樣是為了省去做底色這一步驟,恰巧這些有色宣紙的顏色與他的繪畫語言相符,可根據畫面需要,選擇適合畫面基調的宣紙顏色。他的作品大多數先打底色,打底色一般使用平涂法,山石時常選擇汁綠色打底(花青加藤黃)或者花青打底色。樹枝、亭臺樓閣、人物面部用赭石打底色,打完底色以后,會用頭綠、二綠、三綠、三青等石色來分染山石,用這些顏色對山石的陽面進行分染,陰面一般會用淡墨皴擦。最后便是罩染,許俊一般喜用水色去罩染。對于畫面中沒有皴法的作品,許俊喜用大色塊來表現,設色方法與有皴的技法一樣,只是表現出來的繪畫效果不同。當然,畫面中除了山石,還會有別的物象,著色方法與山石著色是大致相同的。除了染色,許俊有時會根據畫面需要,選擇烘、提等技法處理一些物象,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在進行染色時,一定注意用色要輕薄,畫面色彩的飽和度不是染一次就能達到的,而是需要分多次完成,染、皴、罩需交替反復進行,防止畫面臟膩,要達到濃而清雅、明而古厚、薄而深沉的效果,這幾點在許俊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春山游心圖》,采用的是大青綠設色,主色調運用的是石青和石綠,在這樣冷色基調下,山下的涼亭運用了暖色,使得冷暖色呼應,整幅畫面運用植物色和礦物色反復渲染,達到一種明快清潤的感覺,且筆墨和色彩不相互融合,真正做到了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作品《暢園之夢-夏》,色彩艷麗,色彩對比效果強烈,偏暖的藍綠色調作為主調與局部紅色相呼應,媚而不俗,耐人尋味。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家應該積極主動的去表現生活,許俊的山水畫表現的就是他心靈的山水。許俊的繪畫用色大膽,抒發感受,山水表現出自身理想的境界。
隨著現當代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藝術也在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當代青綠山水畫傳統的技法與形式已經不能支撐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了,它需要與時代共同進步。當代青綠山水畫繪畫語言呈多樣性,但許俊的青綠山水畫目前只此他一家,他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將傳統繪畫中的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將筆墨與西方的平面構成協調在中國畫的繪畫語言之中。許俊的青綠山水畫,繼承了歷代青綠山水畫大家的藝術精華,又根據時代特色,不斷探究,加入自己的藝術審美與思想感情,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為我們研究青綠山水畫提供了學習資料。
參考文獻:
[1]許俊.青綠山水畫技法[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2]許俊.談青綠山水畫:一[J].美術向導,1998(4).
[3]許俊.青綠山水畫談[J].美術研究,1995(3).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
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