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澤浩 任雪會 劉婧妍 郭瓊
摘 要:文章探討本土教學資源在地方高校基礎圖案課程中的應用,嘗試融民族民間圖案、原創圖案等為一體,并開展地方化、民族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的圖案課程教學,計劃第一階段是對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動植物、風景等圖案素材的直接寫生、提煉、藝術加工,形為原創紋樣,第二階段是對廣西少數民族民間圖案紋樣的學習與臨摹,第三階段是通過移植、打散、重組傳統紋樣并與原創紋樣進行重新組織,創造新圖案。研究目的是順應廣西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強化學生對本土圖案設計的認識與再創新,培養既有本土適應力又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藝術專業人才。
關鍵詞:本土;美術資源;圖案課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圖案課程本土化教學研究與實踐”(2013JGB123)、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金秀瑤族風情的繪畫表現與衍生品研究”(GXSZ2019YB014)的研究成果。
一、廣西圖案美術資源概述
(一)廣西地域性圖案素材資源
1.地方特色植物
第一,火桐:分布于廣西中部至南部的石灰巖地區,野生資源量極少,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瀕危物種,為中國特有物種,其夏天落葉后枝條掛滿金黃色花朵,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第二,金花茶:廣西特有物種,是“植物界的大熊貓”,其花色美,花期長,人們封之為“茶族皇后”。第三,冷杉:冷杉是第四紀冰期殘遺下來的松科冷杉屬植物,種群數量稀少。第四,鵝掌楸: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其花形似郁金香,因此,在國外享有“中國的郁金香樹”之美譽。第五,瑤山苣苔:產于中國廣西,屬多年生小草本,根狀莖呈圓柱形,基生近似圓形的葉,聚傘花序腋生,蒴果線形。
2.地方特色動物
第一,白頭葉猴:白頭葉猴頭頂長著長而直的白毛,黑白兩色的尾巴超過身體長度,全身黑色,頭、頸、兩肩為白色,四肢細長,是廣西獨有的靈長動物。第二,紅腹錦雞:紅腹錦雞雄鳥腹部至背部的身體大多部分為大紅色,從頭頂到尾為由金黃色到金屬綠與金黃色交錯的幾組色帶,上背金屬綠色,尾羽上有黑白斑點,翅膀為金屬藍,是中國特有的物種。第三,弄崗穗鹛:弄崗穗鹛2008年發現于中國弄崗自然保護區,身體為深褐色,耳后有半月形白斑,喉部到胸部有黑白斑點,腳強健,善跳躍,不善飛翔,喜結群活動。這種鳥的種群數量不足2000只,屬近危物種。
3.地方特色風景寫生
第一,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世界上最典型、最集中的巖溶地貌景觀,主要集中在桂林市區、陽朔縣、漓江沿岸,以“奇山、秀水、異洞、美石”揚名天下。第二,北海銀灘:北海銀灘旅游度假區集陽光、沙灘、海浪之美于一身,是廣西最大的天然濱海浴場,享有“南方北戴河”之美譽。
(二)廣西民間圖案藝術資源
1.壯族民間工藝與圖案
第一,壯錦:壯族喜用幾何紋樣和動植物紋樣,壯錦題材廣泛,構圖巧妙,造型生動,色彩莊重古樸。壯錦采用的紋樣有幾何形態的萬字紋、田字紋、回紋、八吉紋、犬齒紋、鳳紋,以及花鳥魚蟲等紋樣,它以回紋、萬字紋、直線、虛線呈45度、60度、90度等組合,配以梅、菊、蜂、蝶等動植物紋樣,或是以帶狀紋樣構成圖案,呈對稱式。
第二,繡球:壯族繡球唐宋時期已經出現,外形呈圓形、橢圓形、方形與菱形,下方有5條絲墜,上端系有彩帶,常用紅、綠等色的綢布拼成花瓣形,再繡上花鳥、蝴蝶等吉祥紋樣,給人以精巧別致、色彩絢麗之感。
第三,銅鼓:銅鼓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壯族銅鼓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藏量豐富、分布廣泛、裝飾紋樣豐富而聞名于世。壯族銅鼓腹空,胸鼓,腰曲,鼓面中心是太陽紋,從太陽紋向外是暈圈,鼓邊的圈帶上鑄著青蛙、騎士、龜、鳥等造型的圓雕。其裝飾紋樣有天象類的太陽紋、云雷紋,動物紋有人紋、牛紋、鹿紋、翔鷺紋,幾何紋樣有銅錢紋、圓圈紋、席紋、櫛紋、弧紋、符箓紋、垂葉紋、眼紋、翎眼紋、羽狀紋、米粒紋,還有花朵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
2.瑤族民間工藝與圖案
第一,瑤錦:有斜十字、人字、米字等幾何紋樣,常以對稱式、水波式、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式組合,在深藍、青藍布上用紅、黃、橙等色線織出變化多樣的圖案。圖案取材于生活,如花草、飛蝶、家禽、家畜等。圖案構思新穎,手法簡練,線條剛柔相宜,形象栩栩如生。在色彩處理上使用鮮明而強烈的原色,斑斕多彩,古樸厚重。這些圖案紋樣多裝飾在袖口、胸襟、護肩、腰帶、圍裙等的邊緣和褲腳邊,既美觀大方,又起到加固邊角的作用。
第二,瑤族刺繡圖案:瑤族刺繡的紋樣大多取材于花鳥魚蟲,圖案以方形、菱形、人字形、萬字形為骨架,繡入太陽紋、樹紋、八角花、馬頭紋、龍紋、蝶紋、眼珠紋等紋樣。
瑤族刺繡一般從反面繡,不看正面,其圖案的特征:首先是單一的圖案組織與幾何形狀的動植物紋樣組合,其刺繡程序是先繡出整齊劃一的格子,并將動植物、人物等物象抽象成為幾何形、齒形、蝶形后,繡入這些格子中。其次是圖案色彩對比強烈,瑤族婦女在白布和深藍色布上用紅、綠、黃、黑、白五種顏色的繡花線進行刺繡。從瑤族的圖案組織、紋樣造型、色彩等方面來看,瑤族婦女具有縝密、理性的思維,其程式化的刺繡圖案便于傳承、提高效率。一是受到反面繡工藝的局限性限制,二是布紋的經緯線可以讓刺繡的針腳整齊,故繡線的排列方向與布紋呈45度、90度、180度夾角,也就自然地產生了幾何形態與齒形態的動植物紋樣。再次是染色工藝、繡線成本與刺繡效率的客觀因素導致圖案用色相對單一。最后是人形紋、獸形紋只能用白色或黑色來刺繡,它體現的是瑤族人原始而質樸的生命觀。
3.苗族民間工藝與圖案藝術資源
第一,苗錦:苗錦把織錦的實用性、審美性、工藝性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苗錦是苗族人民精心制作的手工藝品,色彩鮮艷,紋樣豐富。其以自制的棉線為經,以購買的彩色線為緯,其圖案紋樣有菱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還有鳥魚花草等。一是成棋格狀的四方連續,如小花錦“四辦花”。規則的四辦紋樣填充在棋格內,通過換色產生豐富變化。再就是二方連續構成的大花錦。其特點是以鵝翅花和鵝頸花組成折線,以中軸對稱方式形成帶狀,中心填充菱形圖案和八辦花,外面配置螞蝸紋(青蛙紋),畫面節奏感很強。
第二,苗族挑花刺繡:苗族挑花刺繡藝術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刺繡手法有平繡、結繡、抽繡和凸繡,其紋樣造型取材花鳥魚蟲。采用的布底豐富,有粗紗白布、黑布,也有絲絨和綢緞。繡線以紅、綠、黃、藍、紫、白、黑等彩線為主。苗族刺繡面料一般是深藍色或深褐色,其中深褐色面料是用自制的礦石染料、特殊工藝染成的,看上去深而有光澤。圖案多采用深藍、大紅色,亮色用得較少。
第三,苗族蠟染: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隆林各族自治縣的苗族人民擅長蠟染工藝。融水苗族蠟染的圖案古樸典雅,以對稱而多變的布局、夸張而得體的構圖,靈動而自然的線條都包含著深刻的意蘊,滲進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感受。圖案以江河湖泊、樹木紋、太陽紋,還有一些動物紋為主。其造型生動,簡練傳神,活潑流暢,圖案結構相互交錯,疏而有度,密而不紊。
第四,苗族銀飾:包括銀釵、銀芒、銀手鐲、銀項圈、銀牌等,是苗族女青年特有的裝飾品。銀飾圖案采用的紋樣有龍、鳳、麒麟、蝙蝠、魚等以示吉祥。龍、麒麟、鳳是神獸瑞鳥,蝙蝠象征著“福”,魚是希望年年有余。通常老人戴鳳凰,少女戴花朵、小草、小鳥,少婦戴牡丹花,戴觀音菩薩、麒麟或龍的銀飾是求子平安,此外婦女的頭飾上有蜻蜓、蝴蝶那樣薄如蟬翼的銀片。
4.侗族民間工藝種類
第一,侗錦:侗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其紋樣除了大量幾何紋如回紋、萬字紋、田字紋、八吉紋、犬齒紋等外,還有花、牛、羊、鳥、魚、蟲、蜘蛛、桌、碗、杯等等,侗錦的組織形式以回紋、萬字紋、直線、虛線構成45度、90度、60度等為骨架,骨骼內裝有變形的梅、菊、蜂、蝶等紋樣。侗錦一般以紅白、黑白、藍白或黑、藍、白等色相配,其紋樣寓意深刻。侗族認為龍代表長壽與吉祥,也十分喜愛鷹,因而有了“龍頭飛鷹”的著名紋樣。
第二,侗族銀飾:侗族婦女和兒童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如:婦女的發髻上插有銀釵、銀簪,銀簪上綴著各種彩色花卉,走起路像銀蝶起舞,頸上戴有護胸銀板以及由小到大的銀項釧,還有胸兜和圍裙的銀吊帶,手戴銀護手筒與銀手鐲,手指戴有銀戒;小孩戴的羅漢帽的前沿有十八羅漢吊綴,下層有十八朵梅花,帽的前面正中有獅頭,兩旁有圓圈,帽子的后面吊有7~9根吊墜,這些吊墜有鈴鐺、鷹爪、葫蘆、方印和仙桃等。
二、高校本土化圖案教學實踐的整體規劃
高校本土化圖案教學實踐,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圖案寫生與創作的課題式研究。此次的基礎圖案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圖案的寫生與變化,即分組、分類地對廣西代表性植物(如火桐、金花茶、冷杉、鵝掌楸與瑤山苣苔)、代表性動物(如白頭葉猴、弄崗穗鹛與紅腹錦雞)、代表性自然景觀(如桂林山水與北海銀灘)等進行圖片資料收集,經討論、研究,選出典型形態的圖片,全組同學分別對手中的圖片進行素描、線描、黑影、黑白灰與限色寫生。針對每人五張不同的寫生習作,全組集體討論并從中篩選一至二幅,采用省略、夸張、添加、等變形等手段,進行重新提煉,藝術加工成為新的紋樣(圖1至圖6)。
第二階段是對廣西少數民族民間圖案紋樣的學習與臨摹。一是讓學生分組分類收集廣西民族民間圖案藝術圖片,對圖案藝術的圖片根據紋樣的表現題材、造型特征和組織方式進行分類,并分析圖案背后的文化內涵、工藝特征與生活方式對紋樣表現的直接影響,每組集體甄選有代表性的圖案分給組員進行臨摹,接著每組深入討論、分析廣西民族民間圖案的紋樣特點、組織方式和色彩搭配的特點,通過歸納總結得出廣西民族民間圖案的規律。
第三階段是通過對傳統紋樣進行移植、打散、重組并與原創紋樣重新組織,創造新圖案。這時再由每組組員對這些紋樣進行分解重組、聯合重組等,創作帶有民族民間紋樣造型特征的新紋樣,還可以通過色彩移植與紋樣組織方式改變等方式,創作新的帶有廣西民族民間特色的新圖案(圖7)。
三、結語
中國傳統圖案藝術根深葉茂,紋樣具備除了自身的寓意、內涵、造型、形式等美感外,還承載著多元性、復雜性、審美性、社會性和適用性,這些都亟待我們深入持久地學習。研究和考察,廣西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圖案課的教學研究,只能觸碰廣西傳統圖案藝術的冰山一角,但基礎圖案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總之,圖案藝術設計的創新無限,只有加強對學生多元的圖案設計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懂得傳統圖案藝術、當代的圖案藝術的研究與創新方法,才能達到基礎圖案課程的本土化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余武章.廣西少數民族圖案選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58.
[2]鐘茂蘭.少數民族圖案教學與設計[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8.
[3]包日全.廣西少數民族織錦圖案選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梁澤浩,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任雪會,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劉婧妍,陜西西安市未央區西航三校。
郭瓊(通訊作者),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