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靈

中國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其一,可俗可雅。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茶這一起源于中國的飲品,已成為盛行于世界的新潮生活方式。鮮為人知的是,茶這片“擁有神奇力量”的葉子,曾在中華歷史上創造過燦爛的精神文明,也一度擁有影響國家興衰的重要力量。
品茶悟道,是古代士子的日常修養
如今,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全球產茶的國家和地區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2019年底,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以及茶對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價值,日漸被人們所認識。
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也是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是中國茶藝奠基人陸羽所寫的《茶經》。以“經”命名,更可見其權威性。《茶經》一書不僅介紹了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還闡述了茶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將個人思想境界乃至智慧格局上升至更高層面。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將當時所倡導的道德規范與行為禮儀寓于飲茶活動之中。時人所謂“禪茶一味”“品茶悟道”之類,都是側重于精神升華的層面,來關注飲茶活動。
影響飲茶品質的因素很多,在《茶經》中都有記載。茶葉的產地、生長環境,在坡地還是谷地,南坡還是北坡之類,都對茶葉品質有影響。采摘的季節、上午還是下午,也有講究。摘茶之后的制作也有嚴格規范。其次,不同季節與地方的水,也直接影響著泡出來的茶的品質,再至煮茶的器具、煮茶用炭還是木材,都有學問。這些在今天的人看來,有點像是“故作奢侈的講究”,卻是古人的真實體驗。
蘇東坡一生嗜茶如命,和好友王安石比起來,他還不算茶癡。蘇東坡被貶官黃州時,王安石因痰火郁結,醫生建議他用陽羨(今江蘇宜興)的茶,以長江瞿塘峽中段的水來煎烹飲用,以消痰火。王安石就托付蘇東坡幫他帶水。“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于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意思是,你或你家人幫我帶一甕瞿塘峽中游的水來,我的老命就得以延續了。
蘇東坡就帶了水親自送到王家。王安石如獲至寶,開封取水來煮,又拿白碗放茶,等水沸騰冒泡,就舀水倒進去,半天才見茶色。
王安石就問:這水從哪里取的?蘇東坡說是瞿塘峽。王安石又問:確定是中峽的?蘇東坡答:正是。王安石就笑:你又來騙我。這明明是下峽的水,怎能說是中峽?蘇東坡只好說實話——原來因為流連三峽風光,他行船到下峽時,才想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再往上游回溯殊為不易,只好從下游就地取了。
蘇東坡就好奇了:您從哪里看出不同?
王安石借機展開教育:讀書人要細心察理啊,《水經補注》有云,瞿塘峽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醫生知道我的病是中脘之患,因此建議用中峽水。此水煮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你帶來這水,等了半天才出茶色,因此我就知道是下峽的了。
蘇東坡慚愧不已,起身道歉。
從泡茶水都能辨析入微到此境界,可知古人日常修養的水準,是何等高妙了。
以茶靜心,功夫得來并不神奇
“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與茶的緣分可謂十分深厚。他一生品茶無數,對各種茶葉的形狀和味道了如指掌,甚至閉著眼睛也能準確品出茶葉的產地,乃至采摘的時間。他對煮茶水的要求也極高,只取山泉水、雪水和花須水三種。此外,煎茶也有專門的工具。
這種“閉著眼睛也能準確說出茶葉產地和采摘時間”的事情,聽來頗類特異功能,其實,不過是經驗的積累加上個人心境的清明狀態而來。
人在心浮氣躁時飲茶,通常是不容易品出茶水氣味的細微分別的,越安靜專注,就越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茶上,感知漸漸敏銳,就可以體會到平時容易忽略的部分。對茶人的基礎要求即是:靜下心來。
這樣的功夫日久愈深,級別也會提升。人的身體是有記憶的,對氣息與味道的記憶尤其深刻,喝過的茶類越多,體驗到的細微差別越豐富,記憶庫的儲備也就越豐富。這樣,就越發容易憑經驗乃至直覺去判斷茶的產地與采摘時間了。
如果這還不好理解,想想那些憑手感就能抓出準確相應克數的藥材的藥劑師,還有隨手放鹽都能恰到好處的大廚,就容易想通了。
每個行業,都可謂是修身養性的“道場”。而茶,因為茶葉自身的豐富特質,以及泡茶的品質會受到茶器、茶水、煮材、泡茶人乃至同飲者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千變萬化,也就有了更多空間,給愛茶人去總結、體悟。一個茶人如果不斷清空心地,在專注侍茶中學會謙卑、柔軟,就可遇事隨順、來去自如了。
過去禪師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也是告誡人們,與其停留在言語思維層面去琢磨偈語,還不如去喝茶,于具體活動中觀照自身,以切實體悟激發靈感。
“平生于物原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茶也是造物主所賜的一劑治心良藥。南宋文豪陸游曾官至提舉福建常平茶事,晚年歸隱茶鄉,在蜀州傳授茶道,可謂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者。他一生寫下詠茶詩三百首,其中不少詩句記錄了他以茶修身養性并化解心中塊壘的歷程。如《夜汲井水煮茶》寫:“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鏘然轆轤聲,百尺鳴古井。肺腑凜清寒,毛骨亦蘇省。”夜間打水煎茶的轆轤聲與茶水滌蕩,竟令他有“毛骨蘇省”的新生之感。他晚年還寫有《臨安春雨初霽》,其中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一聯,表達了自己放下宦海沉浮,以書法與品茶怡養內心的樂觀曠達。
茶類豐富,適合自身才是真好
今人品茶可選的類別、工具乃至茶水類型,較之古人要豐富多了。品茶活動本身,也是雅俗由人,解渴之飲與悟道之飲,各取所需,本無高下。但茶與茶器乃至茶藝培訓、評茶品茶之類進入市場乃至有了名類繁多的培訓教學時,關于茶的學問與門道,就越發深奧了。
有志追尋更高境界的茶人們,自然會主動探索,并樂在其中,不斷進步。作為百姓居家的日用飲品,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好茶?別人說好的就好嗎?賣得貴的就好嗎?年代久遠的好,還是越新鮮越好?
以茶類分,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初期都是藥。用藥都得謹慎,飲茶亦是如此。因此,跟市場的風隨意去喝“流行茶品”肯定是不對的。
以綠茶為例,體寒的人在陰天或是冬季就不宜多飲,可能傷胃。而體格健壯日常嗜肉或氣血旺盛的人們,則會感覺綠茶更親近些。又如普洱,生普與熟普,其性質寒溫不同,產地有別,儲存年份不同,就有了不同的適用人群,不可一概推廣。
又如當前流行的“小罐茶”“大師茶”“碎銀子”之類,市場推出新概念,吸引的還是不明就里的跟風者。真正理性的選擇,一定是喝到嘴里舒服的,咽下肚去服帖的,讓人身心舒展愉悅的,才好。而這些,必須是自己親身感受才可得來,不能聽別人怎么講。
品茶可研習茶藝,可凈化心靈,可得山水之靈秀養自家神韻,可忘我超脫不知天上人間……意義仿佛可以無限拔高,可落到日常飲用,還得腳踏實地:柴米油鹽醬醋茶,安全無公害才是首要條件。畢竟,再高大上的追求,都要以有利健康、適合自身為基礎。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