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她來了,她來了——她們帶著原生家庭的陰影來了!
從《歡樂頌》的樊勝美,到《都挺好》的宋明玉,再到《安家》的房似錦,這些劇集的播出都曾將“原生家庭”這一詞條和一個被“心疼”的人送上熱搜。好在樊勝美們再慘,畢竟都還活著,且努力活得不錯,不過新劇《摩天大樓》里的鐘美寶就沒這么好運了——她死了。
這下,原生家庭的陰影更重了。
編劇陳雪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我們幾乎都逃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無論貧富,童年時代的任何一個大小事件,父母對于我們的關愛或傷害,都種下了我們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最核心的種子……對鐘美寶來說,家人是她的牽絆更是枷鎖,她算是最為極端的例子,我想透過鐘美寶的身世來凸顯家庭對人們的影響。”
《摩天大樓》播放期間恰逢全國頻發洪澇災害。截至9月3日,全國緊急轉移安置469.5萬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口271人。可是,日降雨量超過250毫米才被稱為特大暴雨,一天的水就算囤在地上不流,20厘米深的水能沖垮房屋淹沒人嗎?正常情況下,不會!除非路段是洼地,而各處的20厘米都紛紛流進它,然后匯聚起來往外泄。
同理,原生家庭的水再深,憑一己之力也很難淹沒一個人。除非你把它砸成洼地,把所有匯入的污水都算在它的頭上——事實上,原生家庭正在經受著“污名化”。
那么,把原生家庭砸成洼地的都有哪些“石塊”呢?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石塊都有,醒目的有這么幾塊:想當然、片面舉證及歸因錯位。
想當然:依戀理論的演繹
在兒童教育與童年創傷的相關話題中,“想當然”的推論相當多,于是,一些結論與現實相反的情況就格外耐人尋味。比如:在治療兒童多動癥的初期,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多動癥意味著神經系統過于興奮,于是選擇用鎮靜類藥物治療。不料用藥后癥狀反而更嚴重。原來,多動癥是大腦抑制系統不活躍造成的,所以,有效的治療藥物反而是興奮劑。
依戀理論的演繹也有著類似的情形。
約翰·鮑爾比,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的創始人,于20世紀60一80年代率先提出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理論,認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間的最初關系構成以后所有關系的起點”。依戀理論中特定階段的說法也被人們廣泛運用到隔代教育的評價中,即兒童兩到三歲是與父母形成依戀關系的關鍵期,錯過這個時期依戀關系就難以形成。
此后,其他的心理學家為此開展一系列研究,結果: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推遲幾年會影響兒童與教養人之間形成親密關系。
此項研究的其中一個結果也令人意外:人們總是想當然地以為早年被疏忽甚至被遺棄的兒童會比較內向、與人相處會有回避的行為;或走另一極端:對他人懷有敵意,具有攻擊性。這其中有些特性說中了,但最顯著的特點卻與此相反:事實上,這些孩子總是對陌生人過于友好。
換個角度思考:依戀關系屬于一種親密關系,而親密關系總是具有指向性與排他性,所以早期就與教養者形成依戀的兒童對陌生人的開放度與接納度自然較低,而尚未與成人形成依戀關系的兒童則無所禁忌。
后續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多重依戀關系的理論,認為兒童可以與不同環境里(如家庭、學校)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如父母、老師)建立不同的依戀關系。由于各種依戀關系產生環境不同,它們之間也就不必具有一致性。
所以,即便兒童沒有與養育者形成依戀關系,也并不會意味著他無法與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親密相處。
片面舉證:童年創傷與犯罪行為
如果你看到以下這些數據,很難不動容吧?71%的連環殺手有著孤獨的童年;50%的性連環殺手的父母中一方有犯罪記錄;69%的連環殺手的家人中有酗酒的毛病;42%的性謀殺犯童年時期曾被虐待。
這些數據極容易讓人概括出:連環殺手的邪惡行徑都是早期心理創傷或不良經歷的結果:貧窮、疏忽、生理或心理上的虐待、父母的排斥等等。人們相信小到偷偷摸摸大到殺人放火都源于早期遭受的虐待或缺乏關愛。
但,給出這串數據的FBI卻從未下過這樣的結論。
以現在為結果回溯過去,探討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被稱為回顧性研究。缺點是:難以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特別當它們來自兇手本人的自述時。況且,即便數據真實可信,它也仍然是片面的。71%的連環殺手有著孤獨的童年只是一方面,它需要另一方面來作為參照,那便是:具有孤獨童年的孩子有百分之幾成為連環殺手?只有這兩組數據相對照,得出的結論才能被采信。
歸因錯位:家庭結構與家庭功能
有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每年高考結束后的20天,許多地區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數都有較大的增長。以朝陽法院為例,每年高考后20天是高考前20天離婚立案數的2.3倍左右。顯然,那些夫妻情感破裂,卻在“為了孩子”的口號下選擇湊合的家庭,有些是真的認為離婚對孩子影響不好。
不知何時,紅娘們也發現:相親市場存在著明顯的鄙視鏈。在這個鄙視鏈的最底端,是“來自單親家庭”——有很多人認為,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上有缺陷,所以很介意。
可是,中國文化的兩個祖師爺——孔子和孟子就是單親家庭出身呀!
無疑,在單親家庭的問題上,很多人產生了認知上的錯位,即把家庭結構與家庭功能混為一談。
一個家庭是復合家庭還是核心家庭或單親家庭,是家庭結構的不同。家庭的功能是指:給孩子提供安全感、親密感及信賴感。
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
現在,我們找出了“石塊”,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能夠消除障礙,把洼地填平?遺憾的是:并不能。洼地之所以成為洼地,不僅因為“石塊”也有其“根基”,更因為我們的“原生家庭”缺失一個主角,意味著我們的“人力”不足。缺失的主角是誰?正是我們的孩子——編劇筆下的受害者。
在思考原生家庭問題時,“互動”應成為第一個高亮的關鍵詞。
親子間的交流是相互的,并具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兒童而言,決定互動成效的兩個支點是:兒童氣質類型及其主觀能動性。
氣質類型——心理學家托馬斯·切斯等人將嬰幼兒的氣質類型劃分為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
容易型的孩子總是會對父母的教養行為做出積極的反應,于是,反過來促成了父母選擇更積極親和的教養方式。如:韓國藝人姜Gary帶兒子小好去買兒童節禮物,開車途中由于行人稀少,姜Gary向兒子解釋:因為病毒的原因,很多人失去工作了,沒收入。到店后,小好每拿一件玩具就要看一下價格,并在最后挑了個很便宜的玩具。在爸爸詫異地追問下,才兩歲多的小好說:“因為病毒,沒工作。”原來,他以為爸爸失業了,沒錢,所以才選便宜的禮物。小好的爸爸非常感動,堅持讓兒子挑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你爸有錢)!
教育困難型或遲緩型的孩子,真的需要額外的技能,家長很難應付自如。于是,“溝通不暢”的故事演變成旁觀者眼里“教子無方”的事故。
主觀能動性——概念上,主觀能動性是指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此處指子女的主觀努力能夠反過來促成親子關系的改善及良性循環。
如:香港藝人陳小春加盟《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之前,單獨與兒子Jasper相處的時間沒超過六小時,于是節目第一期就出現這一幕:步履矯健走在前方的陳小春對腳步不穩落在后面的Jasper發狠地吼道:“快點!”察覺到父親怒氣的Jasper雖然畏懼,卻還是大著膽子對爸爸說:“你能不生氣嗎?”陳小春沒聽清。于是,Jasper舉起小喇叭清清楚楚地重申了一遍。陳小春聽清兒子的表達后,表情意外又慚愧,態度明顯緩和地回答:“好,對不起。”事后,陳小春更是表示:“我相信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對話”。后續節目中父子關系越來越融洽。錄制節目時,Jasper未滿四歲。
主觀能動性極其重要,因為它的內核便是傳說中的“主人翁精神”,對我們的孩子來說,這屬于稀缺物質。面對親子沖突時,他們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待宰羔羊”。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