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綏

曾國藩的湘軍里有一位奇人,此人出身極其窮困,其母親、祖父、兄嫂、三子先后或饑或病而死,年過三十才考上秀才,四十多歲靠教書為生仍常常無米為炊,史書上用“家酷貧”三個字來形容他的處境。
就是這樣一個孱弱老邁的儒生,在四十五歲“高齡”開辦團練,竟召集了一千多名弟子,協助曾國藩編練湘軍,從未摸過兵器的他先率軍解南昌之圍,后以百人兵力剿數千敵匪,征戰四年克城數十,二百余戰幾乎沒有敗績。他是曾國藩部隊里最為堅定的沙場先鋒,被后人稱為“湘軍之父”,這個如“戰神”般的悍將就是羅澤南。
與建功立業的最后四年相比,羅澤南大半生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和育人上,在漫長的教書生涯中,羅澤南先后培養了王鑫、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澧、劉騰鴻、曾國荃、曾國葆等一眾高徒,這些學生后來大多成為湘軍的名將。“朝出鏖兵,暮歸講道。理學家門,下多將才”,營中書聲瑯瑯,陣前悍勇無畏,可謂史上罕見。
湘軍的特殊之處在于用人,“選士人,領山農”,書生為將,農夫為兵,上馬殺敵,下馬論道。以羅澤南、胡林翼等為代表的名將無一不是飽讀詩書,以經世致用為志。曾國藩成立湘軍打出的旗號正是“衛道”——由儒生給樸實的將士授課,以經世救國之心,授以育人之書。將士們一旦形成讀書的習慣,就會不斷鉆研,進而自發地從戰斗中學會戰斗。最為關鍵的是,讀書磨煉了將士們的心性,讓他們能在戰場極亂的環境下仍“不動心”。
王陽明的弟子有一次問王陽明,用兵打仗有什么好方法。王陽明回答:“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此心不動,所以明智,即便在危急時刻,也能心如明鏡,不受私欲的牽引,行所當行。當然,做到不動心的前提依然是“學問純篤”。
曾國藩在給兄弟的家書中寫道:“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意指凡事沒有倔強的志氣是做不成的,沒有堅強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修身齊家、治國打仗,都需要有那份剛毅之氣。
當然,要想在困難面前成為一個強者,光有勇氣是不夠的,必須有一定的思想,必須從“明智”的“智”中做出來。
《中庸》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要點就是要把愚蠢變為賢明,將柔弱變為堅強。這是《中庸》給人的啟發,也是學問給人的智慧。
所以當有人問起羅澤南打仗總能贏的訣竅,羅澤南也只是回答:“無他,熟讀《大學》。”
熟讀《大學》,故“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是為不動心,內心清醒,波瀾不驚。正如羅澤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后來對湘軍影響深遠的一句話:“亂極時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學。”
(冷 岳摘自《互聯網周刊》2020年第21期,曾 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