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小孩撒謊,可笑而不可惡。
我家老大,“詭計”多端。四歲時,帶他去朋友家聚餐,其他小孩都留在戶外踢球,他呢,一個人溜進盥洗間,好奇地使用電動剃須刀,把自己的眉毛剃掉了。
我發現后,驚問“失眉”緣由,他居然面不改色地說道:
“哥哥在花園里踢球,球飛到我臉上,打中我的眉毛,它就整條掉下來了!”
我聽后笑倒在地,忘了生氣。
少年撒謊,可惡而不可恨。
少年撒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懶惰而未寫作業,向老師誑稱“生病”;和朋友去看戲,卻對母親說“回學校補課”。
謊話一說,責備與責罰,全都可能逃脫。所以嘛,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撒謊的少年,萬中無一。
成人撒謊,不叫謊話,叫騙話。騙話又分兩種:一種有毒,另一種無毒。
無毒的那種,也叫“吹牛”。為了一己的私利而自我吹噓——明明只是一只小老鼠,卻硬要“吹”成一只大老虎。閱歷廣的人,一眼便能看穿他是只“紙老虎”;然而,道行不到家的,就會懵然把他當作人間罕見的“白額虎”,頂禮膜拜。
有毒的那種謊言,往往是浸在蜜汁里的,騙子用它來騙財騙色,財色兼收后,便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騙話,說上一千次便成真理。所以,撒謊的習性必須革除。
小童撒謊,母親可以“以毒攻毒”,用“小木偶因撒謊而鼻子變長”的故事來嚇唬他。少年撒謊,家長可以冷著臉直斥其非;然而,碰上撒謊的成人,你卻束手無策——吹牛的那一類,以為自己說的是如假包換的“箴言”,點他不醒、戳他不穿;而騙人的那一類,又往往做得天衣無縫,等你嘗到裹在甜言蜜語里的苦汁時,他早已逃之夭夭。
真希望袖珍型的測謊儀早日面市,人人隨身攜帶,一收聽到謊言,便“嗶嗶”作響,這樣一來,謊言便無所遁形了。
不過,話說回來,人間倘若沒有了謊言的點綴,恐怕又會蒼白得令人感覺活得沒滋味。因為啊,有一種謊言,是白色的,充滿了觸動人心的善意和暖意。
(一米陽光摘自新浪網作者的博客,連國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