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5年前,何蘇買回兩箱蜜蜂,開始在山里老家養蜂。
母親不明白40歲的女兒為何突然對這種危險工作有了興趣。想吃蜂蜜,隨處可以買到,何至于自己動手來養蜜蜂?養蜂很苦,要戴斗笠、掛面罩,再熱的天都要穿得像擊劍手一樣,把面罩的下擺嚴嚴實實地掖進衣領里,然后戴上雙層棉布手套。在翻動蜂箱、添加作為飼料的白糖時,要小心避讓蜜蜂;在收獲蜂蜜時,要讓蜜蜂意識到這是一種有限度的索取??傊?,這是件冒險的事。
何蘇本是一名基層公務員,業余愛好寫作,已出了好幾本暢銷書。這幾年,孩子上了寄宿學校,父母也年過70歲,住在老家的老宅。何蘇不放心老人,周末經常獨自駕車返鄉,幫父母整理菜園,打掃庭院,泡茶曬豆,盡享天倫之樂。母親身體還算硬朗,原本想獨生女回到老家能休息調養,并不想讓她奔波養蜂。可何蘇堅持要養蜂。
這里的大部分山地都種植了翠竹與茶葉,開花植物不是每季都有。為了讓小蜜蜂有食吃,何蘇經常要上網查詢省內的蜜源植物都在哪里,什么時候開花。春天有油菜花、荊條花、苜?;?,夏天有萱草花、薰衣草、三葉草、馬齒莧、木蘭,秋天有桂花與糯種晚稻,哪兒出現盛花期,何蘇就帶著她的蜂箱,駕著她的汽車,去蜜源地附近借宿或野營。
有時,母親會與她一起逐花而行。老太太由衷地感受到了浙西山區和浙東平原的山清水秀?;ㄊ呛每吹模ǚ垡擦羁諝庵酗柡W酥酥的香味??墒?,何蘇總穿得像個太空人,戴著護目鏡,捂得滿頭是汗。她又不喜歡吃甜食,收獲的濃稠蜂蜜都要倒貼快遞費,寄給遠方的親友,母親怎么也想不明白她這是何苦。
何蘇卻不理會母親的擔憂,寒來暑往,她將兩箱蜜蜂逐漸分群擴張,養到了6箱。為了搬運蜂箱,她把代步的兩廂車,換成了SUV。
有一日,母親終于不再勸說了,因為何蘇送給她一本手繪的日歷。那是何蘇與出版社的美編一同創作的,里面的好多句子讓母親心動不已,例如:
“大雨忽臨,我的蜜蜂,你在哪一朵絲瓜花下躲雨;你小翅膀上馱著的五彩花粉,被彩虹收去了沒有?
“像工蜂一樣無私又勤勉的群體,還有誰呢?天熱的時候你們輪流貼近蜂巢,以雙翅扇出的氣流,為伙伴成就天然空調……
“當這世間再無野蜂飛舞,當所有的花粉都空自等待,秋天將會半癟了嘴,所有的果實都會缺了牙,沒了五彩斑斕的生氣?!?/p>
母親逐漸明白,蜜蜂在浙江鄉村的生態系統里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如果蜜蜂越來越少,秋天將會像失去了半邊牙床的老婦人一樣,果實減產,稻穗半欠,自然界收獲的光彩,至少會失去一半。一個人業余養蜂的力量雖小,但如果對蜜蜂的憐惜可以被更多的人感知,也許會激勵周圍的人,為復蘇天然生態做一點事。善待蜜蜂,也許比少用含塑料微粒的磨砂膏和洗面奶更重要,比盡量依靠地鐵和共享單車低碳出行更重要。
70多歲的母親和父親終于一同接受了何蘇養蜜蜂的舉動。何蘇加班的時候,他們還幫著照料蜜蜂,就像很多父母幫忙照料子女的寵物一樣。母親親手縫制了帶輕柔面紗的寬檐帽,與父親一同戴上,去庭院里照看蜜蜂。他們還用杉木板和成片脫落的梧桐樹皮,為蜜蜂搭了一個遮雨篷。
最近,母親拍了一個小視頻傳給何蘇看。視頻里的她一面檢查蜂箱,一面說:“靠近蜜蜂時,你最好寧神靜氣,這樣,煩躁的蜜蜂也會感知你內心的平靜,它在空中飛舞的軌跡也會變得規律起來。養蜜蜂也是修身養性。女兒,你調去做街道上的糾紛調解員5年了,我終于明白,你為什么要養蜜蜂。”
(楊賀勤摘自《羊城晚報》2020年11月1日,沈 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