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亮

摘 要:郫都區焦公亭是成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焦公而建,其造型精美,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但焦公亭的管理和維護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加強宣傳力度,挖掘經濟價值,使焦公亭得到更加專業的保護;對焦公亭進行科學的開發利用,以期形成完善的文物產業經濟鏈。
關鍵詞:郫都區;焦公亭;文化價值
1 郫都區焦公亭簡介
郫都區地處四川省府成都,又兼川西富庶之區,具有4000年以上的文明發展史。人才眾多,人杰地靈的郫都區積淀了悠久的人文歷史,留存了大量的文化遺產。至今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達3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焦公亭位于郫都區犀浦鎮石亭村東南70米處,始建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它是為紀念郫都區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焦酉山(人稱焦三爺)而修建的八角亭。焦公亭以其精美的造型成為成都市一處重要的文化建筑景觀。
該亭為重檐八角攢尖式,須彌座基,周長44.8米,高12.9米。焦公亭共有32道鏤空木門,正門上分別刻有“空城計”“桃園結義”“苦肉計”“草船借箭”等三國演義經典場景,側門上刻二十四孝圖,正門上方立匾額“焦公紀念亭”(圖1)。亭內塑有焦公的坐像。亭頂蓋以紅、黃、藍三色琉璃瓦,色澤鮮明艷麗;亭內外各有石柱八根,內柱上掛有木質門聯,其中正門有“仁愛為本助人為樂焦公業績永存,胸懷寬廣不計名利酉山精神不朽”的聯語,外柱上下均有鏤空雕刻圖案,分別陰刻有焦酉山十六字謚文,謚文為于右任、張大千等八位著名書法家所刻。
該亭曾作為糧食倉庫,部分遭受破壞。20世紀80年代以后,焦公學生多次捐款對其進行維修,現保存較好。2000年郫都區人民政府將焦公亭列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郫都區人民政府撥款對焦公亭周圍進行環境改造。
1.1 焦公及事跡簡介
焦公(1873-1942),諱天福,字酉山,出身佃農家庭,樂善好施,規勸“惡人”,晚年隱居郫都區犀浦鎮石亭村。焦公于1913年發起成立“萃杰慈善堂”,創立后的幾年內,入會人數增至上萬人,眾人推舉焦公時任會長,幾十年中不斷接受捐贈,并籌款、籌糧,為貧苦百姓施粥、施米和送去衣物、藥品,還提供無息貸款。特別是1941年四川西北地區發生嚴重的旱災,災情嚴重,焦公在多處設立施粥點救濟饑民,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辦慈善堂的同時,焦公還建立學校,先后創辦存古學堂、時才私塾、萃杰小學和中學,為貧困子弟提供免費讀書的機會,施慈善的同時為國家及地方培養大量人才,幫助許多青年才俊獲得光明的前途。
抗戰期間,焦公還多次大額捐資,支持國家的抗戰大業。焦公在地方上享有極高的名望,民眾都稱他為“焦善人”,吳佩孚、戴季陶、朱家驊、于右任、張大千等名流多次前往拜謁,社會影響極大。
蜀都晚生傅棣森評價焦公:“他堅持‘吃虧、受苦、忍氣、耐勞、謙恭、認過、率真、會想的十六字精神,實乃我中華民族高尚之德操。因之,他吃虧無悔難計數,受苦萬般志不移,忍氣受責不動怒,耐勞勤懇終生途,謙恭和氣易近人,認過自責常省悟,率真無假講誠信,會想心寬得幸福。”
1942年焦公逝世后葬于石亭村周家院子,當地百姓自發組織,耗時一年建成焦公亭,歷時兩年壘其墳冢。
2 焦公亭的文物價值分析
2.1 歷史價值分析
在郫都區35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僅有焦公亭一座亭類古建筑。焦公亭屬于郫都區現存的地面亭類建筑的孤例,所以,焦公亭的存在及保護尤其重要。
2.2 藝術價值分析
亭子可分為單圍柱重檐和雙圍柱重檐,一般常見有單圍柱重檐四角亭、單圍柱重檐六角亭、單圍柱重檐八角亭(圖2)、雙圍柱重檐八角亭等。焦公亭為八角亭,按太極八卦之意修建,亭底座為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裝飾形須彌座;頂部運用攢尖這一中國傳統亭閣式建筑表現手法,寶頂蓋紅、黃、藍三色琉璃瓦,色澤鮮明艷麗;并采用雙圍柱重檐八角這一構造形式,平面分布16根柱子,外圍一圈檐柱,里圍一圈金柱,檐柱上下均有鏤空的雕刻圖案,中間分別為于右任、張大千等八位著名書法家陰刻焦酉山十六字謚文,金柱上掛有贊頌焦公的木質門聯;32道鏤空木門上刻有三國演義經典場面圖,還有二十四孝圖和其文字形式的故事說明,細部雕飾十分精美,栩栩如生。
八角攢尖、琉璃蓋寶頂、雙圍柱重檐是具有較強藝術裝飾效果的構建方式,檐柱上和木門上的圖案雕刻、檐柱上的謚文和金柱上的聯語這一系列具有緬懷意義的圖文表現形式,有效地展現了1942年郫都區的審美品位,反映出那個時期當地匠師所達到的藝術水準,焦公亭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建筑參考價值的代表性傳統建筑。
2.3 文化價值分析
焦公亭的修建是為紀念一代慈善家、教育家焦公,焦公一生辦慈善堂救濟貧民、開設免費學堂普及教育、捐資支持抗戰保家衛國,是令人欽佩的,也是值得后世歌頌的。焦公的生平事跡詮釋了一種仁愛寬厚、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文化,具有揚善貶惡的教化功能,焦公亭也因紀念焦公獲得了文化價值。
3 焦公亭現存問題分析
一是管理和維護未能落到實質。焦公亭地屬郫都區犀浦鎮政府,當地工作人員和居民的專業知識及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焦公亭并沒有專業保護,其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二是開發及利用不夠。焦公亭現還未處于長期對外開放的狀態,并且人們對它的了解也不夠,前來參觀的游客甚少,并未形成文物保護區及產業鏈,只是單獨的建筑,焦公的精神及焦公亭的寶貴價值還有待大家了解。三是財政經費不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的內容,焦公亭的維修經費需列入郫都區的財政預算,焦公亭屬古建筑文物,它需要持續不斷地維護及修繕,因此會加重財政負擔,而區政府的財政預算有限,使焦公亭面的保護臨財政經費不足的困境。
4 關于焦公亭的未來發展建議
一是地方工作人員應用專業知識進行高效管理。應通過培訓學習加強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及相關專業知識,區文物管理部門也應安排相應的專業人員對焦公亭進行專業保護。在管理方面,要用專業的知識結合當地特色進行保護,更需要地方工作人員和專業保護人員進行有效的協作,使焦公亭的保護落到實處。二是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利用率。焦公亭的管理不僅要利于今后的進一步保護,而且還要利于展示,以發揮其價值和作用。焦公亭于2018年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在修復原亭的基礎上增加了幾間房屋,可供辦公、展品陳列或展覽使用。建議以“文化遺產日”和“國際博物館日”等相關節日為契機,加強對焦公亭的宣傳力度,舉辦焦公精神宣傳展和焦公亭的建筑價值展等相關展覽,擴大群眾對焦公亭的知曉率,加強群眾對焦公亭的保護意識。三是挖掘焦公亭的經濟價值,用以補貼保護經費。在對焦公亭進行保護、研究的同時,還可借鑒和學習焦公亭獨特的建筑風格,將這種風格用于周圍的現代城市建設,使文化和商業相融合,形成獨具風格的建筑群,從而形成文物產業經濟鏈,開發和利用焦公亭的旅游價值,增加焦公亭的財政收入。
參考文獻
[1]孫華,陳筱.文物保護建筑初論[J].中國文化遺產,2018(1):63-77.
[2]陶樞.博物館文物宣傳的有效策略探析[J].東方藏品,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