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茗 楊倩



摘 要:文章通過現場記錄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的一件西周時期亞羌父乙罍的整個修復過程,在闡述青銅罍修復的傳統工藝流程的同時,仔細記錄了背景資料、方案擬定、信息采集、設備工具、流程記錄、報告編寫等各個環節。
關鍵詞:亞羌父乙罍;修復
1 背景資料
陜西省寶雞市是中國古代周秦文明發展的重要地區。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是2012年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臨渭區博物館組成石鼓山考古隊開展搶救性發掘出的一座等級較高的貴族墓葬。該墓的發掘為商周青銅器及西周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新資料,對西周歷史、文化、禮制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①此次考古發掘被列入“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墓葬時代可能為西周早期,可能上至商末周初。出土的銅禮器組合完整,造型精美,其中一件亞羌父乙罍(M3∶19)是石鼓山M3墓葬出土的14類31件青銅禮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件。
2 方案擬定
2.1 文物器形描述
亞羌父乙罍(M3∶19),侈口,方唇,窄平沿,束頸,圓肩,鼓腹斜內收,底上凸,高圈足外侈。帶弧形蓋,子母口,頂部邊沿一周突起,蓋面飾高浮雕圓餅狀渦紋4組。頸部飾弦紋兩周,肩部對稱兩高浮雕牛首紋耳銜環,耳間浮雕圓餅狀渦紋6組,凹弦紋一周。下腹部有一高浮雕牛首鋬,與肩部雙耳略呈三角形。蓋殘,罍體口沿部殘。口沿內鑄有銘文“(亞羌)父乙”4字。②
2.2 文物保存現狀
該罍保存現狀差,殘塊較多,有變形現象。經過預拼接,器身與器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器身缺失區域集中在口沿、頸、肩部處,收集有9片殘塊,有變形現象出現。器身表面紅色和綠色銹蝕交替出現,呈斑駁狀,紅色銹蝕微凸。器蓋收集有大小不同的7片殘塊,保存狀況較差。殘塊內表面有微凸的綠色銹蝕,斷面整體被硬結物附著。
2.3 修復方案擬定
為了遵守“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通過對此件亞羌父乙罍的歷史資料、考古資料、保存現狀等相關信息進行信息采集與評估,結合現代科學分析檢測技術,對文物病害進行分析檢測,針對文物特征和病害檢測結果,制訂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技術路線。
在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三家共同商議并征得同意下,擬定了該罍的保護修復方案:運用傳統青銅文物修復工藝技術來恢復原貌,結合科技保護并實時記錄的方法。依據文物保護修復最小干預原則、可逆性原則和可辨識性等原則,主要實施步驟包括清理除銹、緩蝕封護、分析檢測、預拼接、加熱矯形、焊接粘接、翻模補配、打磨作色等十幾個流程。此件文物經過保護修復后,病害得以消除或控制,延長了文物的壽命,提高了文物的藝術價值及觀賞價值,能夠滿足博物館日常保管、陳列展覽、科學研究的需要。
3 實施過程
3.1 文物資料信息采集
在對該罍保護修復之前,要對基本信息和表面銹蝕、附著物的狀況進行文字描述和圖片記錄,建立檔案(表1),包括出土時間、地點、年代、質地、重量、尺寸、現保存狀況以及修復前的照片留檔。
表1 文物檔案表
文物名稱 亞羌父乙罍 編號 M3∶19 年代 西周
出土地點
時間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石鼓鎮石嘴村頭
2012年6月22日
所屬單位 寶雞市渭濱區博物館
文物尺寸 高50厘米,口徑18.2厘米,圈足徑23.2厘米,腹深38厘米,重14.08千克
器身保存狀況及病害圖:
器蓋保存狀況及病害圖:
3.2 工具及材料的制備
需要的工具及材料包括超純水、手術刀、超聲波潔牙機、脫脂棉、醫用棉簽、刷子、鉗子、臺鉆、熱風槍、小型電磨機(各種磨頭)、修復整形夾、可調溫熱風槍、礦物顏料、毛筆、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鈉鹽、環氧樹脂膠、乙醇、乙酸乙酯、NaOH、蟲膠漆片、BTA、B72、脫脂棉、石膏、滑石粉、硅橡膠、打樣膏、3M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一次性醫用手套等。
3.3 保護修復過程
3.3.1 清理除銹
使用手術刀去除與用醫用棉簽蘸取5%的EDTA二鈉鹽擦拭器物表面硬結物,擦拭完畢后用大量超純水對器物表面進行清洗后置于干燥箱中進行干燥。用超聲波文物清洗機剝離表層氧化物。清理時需將器身、殘件碎片分類排列,逐件清除掉表面的有害銹蝕、附著物等。
3.3.2 緩蝕封護
調配5%~20%B72緩蝕封護,使文物處于穩定狀態,防止病害侵蝕。
3.3.3 分析檢測
硝酸銀滴定分析檢測:選擇文物表面的銹蝕部位取樣,用手術刀刮取銹蝕。
用去離子水將銹蝕樣品溶開,然后用1∶1的硝酸溶液酸化排除CO3-以保證被檢測物的純凈度。濾紙過濾溶液至清澈,用3%的硝酸銀滴定溶液進行檢測,若出現不溶于水的白色渾濁物,則表明該銹蝕中有Cl-存在(圖1);若溶液清澈無渾濁,則表明該銹蝕物中無Cl-存在(圖2)。
3.3.4 預拼接
將蓋部與器身殘塊進行預拼接后發現殘塊均有變形現象,難以完全粘接于器物之上,尤其是器身殘片(圖3)。
3.3.5 加熱矯形
器身殘缺裂隙處向內凹,根據器物變形的狀況,選擇使用“C”形夾進行矯正。將變形部位置于夾子中,通過調整距離逐漸對變形部分施壓(圖4)。操作時需要小心,施壓一段時間后去掉夾子,觀察是否達到效果,如有需要,再次給以壓力,直至達到最好的效果。矯形過程中,使用調溫熱風槍對受壓部位進行加熱,有利于矯形工作。
3.3.6 焊接粘接
將口沿、頸部、肩部殘塊以及器物斷面的縫隙邊緣附著物清理干凈,涂刷焊水,進行點焊焊接。注意事項:焊接時盡量選擇表面較光滑、無紋飾部位區域進行,盡可能少地接觸表面。由于殘塊變形較嚴重,在經過矯形之后仍有稍微的變形現象,所以在焊接和粘接的過程中需反復不斷調整。焊接完成后需要及時把邊緣的焊水清理干凈。使用環氧樹脂膠對小的殘塊進行粘接。粘接面積盡量控制到最小,防止污染器物表面(圖5)。
3.3.7 翻模補配
①對器身翻模的區域均勻涂刷脫模劑。
②制作橡皮泥圍欄,把石膏漿液攪拌均勻后倒入,待凝固(圖6、圖7)。
③脫模觀察其紋飾的效果。
④將環氧樹脂調制均勻倒入模具內,固化后脫模完成。
⑤殘缺部位粘貼膠帶襯托后,用環氧樹脂調配礦物顏料進行填補(圖8)。
罍蓋的捉手部位缺損,未有補配依據,尊重文物的原始信息不做任何處理,保持缺損原狀(圖9)。
3.3.8 打磨作色
觀察補配部位與器物是否融合,對不融洽區域進行修形、整理(圖10)。
根據器物表面所包含的顏色,調配多種礦物顏料色粉。用調好的顏料反復以涂、點、撥等方式對粘接、補配的區域進行仿色做舊處理,使其與器身顏色相協調、統一。作色完成后,將其置于通風處晾干(圖11、圖12)。
4 修復報告編寫
4.1 撰寫修復報告
器物實物修復完成以后,整理并撰寫修復過程日志,前后數據與圖片資料留檔,整理成章。
4.2 后期保存環境
修復后的文物放置于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更能延長壽命,預防性保護比介入性保護修復更為重要。應為保護修復后的金屬文物配備文物囊匣,庫房配備溫濕度監測裝置和除濕機,時刻掌握庫房溫濕度變化。溫度的控制范圍在15~20攝氏度,相對濕度的控制范圍在45%~50%。對文物的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進行控制,使用空氣過濾裝置,盡量減少空氣中的SO2、H2S、氯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和灰塵。
5 小結
修復完成的亞羌父乙罍是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陜西文化周活動“周野鹿鳴—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青銅器展”的重要文物展品之一。筆者擬定了這件青銅文物珍品的修復方案,實施了保護修復的全過程,實時記錄并歸納整理出包含修復、保護、記錄的綜合性匯報。目的是希望打開傳統修復與科技保護兩者間的壁壘,使傳統技藝依賴感覺的慣性向嚴謹的科學治理發展,與其相互融合,促進修復專業人員與保護專業人員的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