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文章聚焦新形勢下基層文物工作的變化和堅守,從多個層面敘述了文物工作的變化,重點討論了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不變,強調了文物保護的初心不變,并對探索文物保護的新方向持開放態度,希望引起大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同時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以期讓基層文物工作走上新的臺階。
關鍵詞:基層;文物工作;變與不變
文物是一個民族和一個特定文化的傳承和寄托。在不斷流動的歲月長河中,代代相承的中華民族精神被鐫刻在了一件件文物上。2019年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并叮囑: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由此可見領導層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也反映出文物工作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而基層文物工作在獲得空前重視的情況下,有許多變化,也有許多不變,在“變與不變”之間,我們試圖討論基層文物工作新的出路。
1 基層文物工作中的“變”
1.1 基層文物機構的變化
這里包含兩個層面的變化:一是文物行政執法工作主體的變化。以前的文物行政執法工作以文物管理所為主,現在移交給文物綜合執法隊伍來執行,有專業的執法隊伍,文物執法更加專業合理。二是文物保護人員身份的改變。以前基層文物保護單位的性質有事業單位,有參公事業單位,還有部分公務員。根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最新狀況,縣一級的文物部門大多改成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全額撥款,增強其公益服務性。這是對基層文物工作人員的身份肯定,也是對他們的支持,在組織上和經費上解決了基層文物工作的后顧之憂。
1.2 基層文物工作的人員構成有了顯著變化
以前的基層文物單位組成人員較為多面,工作熱情和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在專業性上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尤其是在編制緊張的情況下,基層文物機構“老齡化”情況很嚴重。最近隨著領導層對基層文物工作的重視,編制增加,一批新鮮“血液”注入進來,許多高校的文博專業的畢業生加入基層文物機構中。他們的到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標志著基層文物工作隊伍向年輕化、專業化的方向前進。再過幾年,這些年輕人會成為基層文物工作的中堅力量。
1.3 新形勢下文物保護工作方法的變化
就文物保護而言,想要把文物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就必須重視預防性保護,而使用新技術無疑將會發揮重要作用。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三維模型、田野文物的視頻管控等都漸漸進入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中。如利辛縣田野文物紀家塔,利用相機拍照、高空無人機拍照攝影、三維建模等方式留下它的構造,更直觀、更全面地顯示文物的主體和結構,比之前只用繪圖的手段要有益得多。在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古遺址附近安裝監控裝置,連接報警系統,能夠及時有效地保護文物免遭破壞。
1.4 文物宣傳手段的變化很大
讓文物“活”起來。怎么“活”起來?文物宣傳就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一是宣傳思想的改變,酒香也怕巷子深,文物不能深藏庫房,不是自己的寶貝,而要成為公眾的財富、大家關注的焦點、青少年受教育的橋梁。二宣傳方式的改變,以前經常利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其受眾小,普及率低。新媒介的使用,讓公眾更多地了解文物的價值和作用,也讓大家都能夠了解傳統文化在文物上的體現意義。公眾的參與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文物雖然是靜態的,宣傳模式卻應是動態的。對于相當一部分公眾來說,文物離生活還是有點兒遠。偶爾去看看,多半也是圖個新鮮,印象不深。因此,一定要增強宣傳內容的趣味性。人們現在更習慣通過手機了解外界,針對這種現狀,微博、抖音等新的文物宣傳手段應運而生。時代發展到這里,新的科技手段恰好可以使用。那我們就順應時代潮流,做出應有的改變。
2 基層文物工作中的“不變”
2.1 文物保護的初心不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初心就是情懷,使命就是擔當。初心和使命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作為基層文物工作者,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保護文物,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文物。不管是否有身份的變化,我們都不能丟了職責,更不能忘了初心。一要思想上的高度認同,促進行動上的文物保護工作,做到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二是不忘初心,挖掘利辛縣悠久的歷史內涵,講好文物故事,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牢記使命,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的重要講話。只有有益的精神指導和方向,才能在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保持初心,持之以恒。
2.2 傳承和學習的傳統不變
優良的學習作風是任何時候任何行業都需要堅守的。老一輩基層專家的經驗不能丟,他們是從貧窮時代走過來的幾代文物人,新一代的基層文物人要學習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許多基層文物工作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了幾十年,對田野里、庫房里的文物如數家珍,他們是文物的活地圖,而新進單位的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對當地文物的了解還非常欠缺,應傳承老一輩的踏實工作作風,繼承他們對文物的了解和幾代人對文物的積累。新時代的文物工作者沿著正確的保護文物的道路,把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提升到新的階段。
2.3 堅持探索保護文物的思想不變
保護文物的方法說起來就是幾樣,可是真正落實起來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只有一步一步把這項工作做到位,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形成一套運轉良好的基層文物保護的優良體系,在這套體系的運作下,不同時期的工作者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改變,來適應新形勢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
2.3.1 完善四有工作
四有工作是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也是重中之重,是實現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保護文物的前提條件。幾代人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實踐證明,四有工作能夠認真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2.3.2 提高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文物不能僅依靠文物工作者來保護,他們人手有限,財力有限。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整個國家的精神食糧。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介相結合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讓文物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文物的真實價值、意義和重要性,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和保護文化資源的責任感,形成全社會關注、參與、支持的良好氛圍,讓大家覺得了解文物、參與文物保護是一件光榮和神圣的事情。
2.3.3 建立健全政府到社會力量的聯防保護網絡
縣、鄉(鎮)、村三級聯防,建立聯防文物保護網絡,是保護文物特別是野外文物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動員多種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重要形式。利辛縣野外文物豐富、分布面廣,而縣文物部門人員并不太多,全部依靠文物部門的力量保護文物是肯定不夠的。一要依靠當地政府的力量,公安、文化綜合執法、工商相互配合,及時有效地打擊破壞文物的犯罪分子。二是依靠社會力量,組建業余文物保護員隊伍。業余文保員與當地政府的力量結合形成完整的社會聯防保護網絡,要制訂嚴格的獎懲制度,簽訂責任書,責任具體落實到人。
2.3.4 正確的文物價值觀導向不變
文物的價值評估是保護工作中的首要環節,且在保護過程中發生重要作用。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三大價值,當然還有其他的價值,如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但是在當前的媒體輿論導向下,部分媒體過度渲染文物的經濟價值,以至于社會上一部分人認為文物就是寶貝,用錢來衡量文物的價值,這完全背離了文物的最基本價值。文物的經濟價值,是社會財富的衡量標準,無法與國家、民族的文化意義相提并論。我們基層的文物工作者,要堅持正確的文物價值導向,繼續發展和深化文物的三大價值,積極探索文物的新內涵。
參考文獻
[1]王翀.對當前形勢下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6(18):33-34.
[2]彭山.淺談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和要求[J].大眾文藝,2015(15):262-263.
[3]晉宏逵.中國文物價值觀及價值評估[J].中國文化遺產,2019(1):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