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摘 要:戰國早期文物,曾侯乙編鐘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成了空前絕后的編鐘代表作。在國際上博得了“曠世珍寶”“古樂之王”的美譽。其持有者曾侯乙作為曾國這樣一個小諸侯國的國君監督鑄造的藝術瑰寶,其不僅是代表了當時青銅鑄造的最高科學技術成就,在藝術技藝上也取得了非常的造詣。如此卓越的藝術成就,其背后反應的是社會,科技以及文化的綜合大發展。
關鍵詞:編鐘 曾侯乙 科學技藝 藝術技藝
編鐘是用青銅鑄造的古代禮樂重器,在我國古代禮樂制作中,是其所有者身份等級、權位與財富的象征。編鐘位居眾樂之首,其設計、制作和使用無不凝聚著當時科技和藝術的精粹。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這件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編鐘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成了空前絕后的編鐘代表作。在國際上博得了“曠世珍寶”、“古樂之王”的美譽。
我國至今出土的先秦編鐘,超逾百批,數已千件,分布在中原、江南地區。其中,曾侯乙墓編鐘的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性能最佳,且品種齊全,保存最為完好。
一、編鐘概況
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鐘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7根彩繪本梁,兩端以青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件圓柱承托。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3層8組承掛著65件青銅鐘:上層為3組鈕鐘,19件;中層為3組甬鐘,33件;下層為2組大型甬鐘,12件,另有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镈1件。其中最大者,通長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者,通長20.4厘米,重2.4公斤。鐘體共重2500公斤。
二、編鐘的科學技藝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備受世人關注,是因它集千古技藝之大成,反映出當時我國在青銅治鑄、音樂聲學、樂器創制等許多領域的成果。作為樂器,制造時與禮器、用器有很大不同,在求其形美的同時,更求其聲美。因此,從其合金成分的配比到形體大小尺寸均有嚴格要求,從構思設計到澆鑄成器,必須環環相扣。
(一)青銅材料
《周禮·考工記》中有“金有六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劑”的記,說明中國古代對合金比例與樂鐘音樂性能之間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檢測表明,曾侯乙編鐘的合金成分中,錫的平均含量占13.75%,而鉛的含量平均為1.85%。經過模擬實驗和多方檢測表明,鐘的含錫量低于12.48%時,鐘聲尖銳;含錫量在13%~24.5%時,音色深厚飽滿;但含錫量大于16%時,鐘體容易擊破、不利于演奏。當含鉛量在1.4%~2.8%之間時,對聲音的傳達有阻礙作用、能加快鐘聲衰減,利于演奏,尤其利于合奏。”曾侯乙編鐘就是按這個標準配方的,故其演奏時聲音清純,渾厚飽滿。
(二)發音原理
一套編鐘能夠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大小不同,在曾侯乙墓這套編鐘中也有大小相同的鐘可發出不同音階的音。事實上,編鐘的外形和幾何尺寸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些鐘各部分的比值也是有規范的。
通常,我們見到的鑄鐘,口均呈圓形,但這套古鐘,形扁如兩塊小半圓的瓦扣合,稱“合瓦形”。一方面,“合瓦形”可減弱余音,《夢溪筆談》中講到:“圓則聲長,扁則聲短;聲短則節,聲長則曲。”也就是說,合瓦形可以加快聲的衰減速度,避免此音未平,彼音又起,音音混雜,不成曲調。另一方面,圓形的鐘不論敲擊鐘身的任何部位,發出的音階都是相同的,但是合瓦形的鐘卻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音階。“利用激光干涉振型檢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件編鐘具有兩類振動模式:一類是正對稱振磕,其節線通過正鼓音所在部位;另一類是反對稱振動,其節線通過側鼓音所在部位,這樣編鐘便是雙音打擊樂器,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一件鐘能發雙音,也并不僅僅取決于鐘的外形,更主要的是取決于鐘的結構:在鐘腔內壁有的地方較薄,有的地方明顯地加厚,具體地說,在合瓦形兩面的左右兩側,即棱與正鼓部之間內壁成弧形突起,形成了4條弧線脊,這4條凸脊有如現代銅鼓的音槽。把鐘腔分為4個音區、6個敲擊點,可以產生明確分開的兩個基音。這樣,合瓦形的外形,正是作這樣4條弧凸脊的必備條件。”曾侯乙墓編鐘“一種雙音”的鑄造技藝,表明了其在鑄造上遠遠超出了前人,其科學技術水平之高,令人欽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戰國文物,曾侯乙編鐘是社會政治變革在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藝術領域的反應。其科學技藝達到了古代青銅鑄造的鼎盛時期,其藝術造詣也表現出了古人令人驚嘆的睿智,反映著我國先秦時代的科學技術和藝術造詣或處于世界前列,或具有很高的水平,即使對今天的同類創作亦有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