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紅榮
摘 要:在甘肅嘉峪關、酒泉一帶零散分布有很多古墓葬,這些青磚砌筑的古墓葬墓室內繪制了很多壁畫。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這一區域陸續開展的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顯示,這些古墓葬是我國魏晉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歷史遺跡,墓室壁畫內容涉及農耕、畜牧、飲食、出行、驛傳等社會生活,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民俗民風等形態,畫風樸實、形象生動。壁畫的風格既與兩漢時期墓室壁畫題材有緊密的繼承性,又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對研究魏晉時期繪畫藝術有很高的價值。文章從魏晉墓壁畫的構圖特點、敘事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入手,對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的藝術風格及繪畫特點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嘉峪關;魏晉墓壁畫;敘事方式;藝術風格
引言
嘉峪關魏晉墓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其精美而獨具特點的壁畫藝術引起了考古界、史學界和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從藝術風格上來看,魏晉墓壁畫的繪畫風格既上承了兩漢時期墓室的壁畫,又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
這些墓室壁畫的繪制與墓室建筑風格有直接的相關性。由于壁畫繪制在磚砌墻上,因此畫面中有磚砌的凹凸效果,磚塊還有分割畫面的功能。墓室的磚砌方式不但能夠讓畫面空間分割,也會對創作中的敘事方式、布局特點等造成一定的影響。墓室壁畫的繪制者和受用者在繪制初期就根據墓室磚體結構特點預先構建起整個墓室壁畫的內容圖式,在當時“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支配下,再運用一定的敘事方式將墓主生前的生活內容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希望其死后在另一個世界中仍然過著同樣的生活。這種墓室壁畫的敘事方式和藝術風格是嘉峪關及整個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的十分突出的特征,極具研究價值。
1 嘉峪關魏晉墓壁畫概況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鎮境內的戈壁灘上,1971年被正式發現,在隨后的20多年中,文物管理部門陸續進行了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嘉峪關境內13平方千米的區域內分布有古墓葬1400余座,1972—1979年間先后考古發掘18座墓葬,其中有9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出土660多塊彩繪壁畫磚。這些墓葬的構筑方式獨特,全部在地下10~15米的墓洞中采用青磚壘筑而成,磚與磚之間不用黏合材料黏結,而是用碎磚片和楔形磚夾緊,多為二室或三室,其墓室結構、出土器物、壁畫藝術題材等基本相似,可認定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作品。
由于所有考古發掘的墓葬均沒有出土墓志銘,墓葬具體信息的確認存在一定困難,但根據考古學者整理的《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等相關資料分析顯示:從墓葬的形制、筑法,出土器物、壁畫內容以及歷史背景分析,嘉峪關地區的這些壁畫墓屬于魏晉時期的世家豪族墓,如1號墓前室南壁東側的《墓主宴飲圖》中右側題榜“段清”“幼絜”。這個年代的判斷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并被用于河西地區其他同類墓葬的年代判定。
近年來,一些學者在對壁畫題材、藝術風格等進行研究時發現,嘉峪關一帶的魏晉墓壁畫用色單一,幾乎所有壁畫僅用紅、白、黑三種顏色表現。壁畫內容中沒有東漢時期壁畫墓中常見的“圣賢圖”和帶有神秘色彩的東王公、西王母、羽人、飛天等神話人物壁畫,取材幾乎全部源自現實生活,直接表現了墓主生前的生活,通過現實情景再現的敘事方式來表現魏晉時期河西一帶的政治、經濟等情況,這對于研究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以及文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價值。
2 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的敘事方式介紹
2.1 一磚一畫的零散式分布
由于嘉峪關的魏晉壁畫墓是由一塊塊干磚壘砌成的,材料相對零散,造成壁畫的主題內容與局部畫面之間的關系比較特殊。對于一磚一畫的零散式分布來說,描繪的故事是由單塊畫面的故事情節組合而成的,其主題內容相對寬泛。這種敘事方式與商周時期廣泛應用的敘事表現模式相比更直接、簡單、清晰。如彩陶圖像中的蛙紋、鳥紋等,就像是一個個單獨的音節樂符,使人的印象深刻。
2.2 多磚共同構成一個畫面的連續繪制
連續畫面的繪制方式是由單一情節向復雜化表現的體現,不但是藝術不斷發展所帶來的需求,也能夠體現出當時人類對日常生活情境的模擬水平不斷提升。例如,在湖北荊門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漆畫《車馬人物出行圖》,在構圖層面來看,其能夠將時間和空間糅合在一起,再通過5棵隨風搖擺的柳樹將畫面分割成5個部分,分別描繪“出行、送別、對話”等場景,既具有獨立性,又存在連貫性,這種敘事方式伴隨著文化的不斷積累和沉淀,直接影響了嘉峪關墓室壁畫的創作。
2.3 整幅繪制主題的方式
通過以上兩種敘事方式來看,嘉峪關的魏晉壁畫墓中的壁畫構圖具有相對零散的特點,若要對其中的主題內容進行理解,則需要將每一塊磚、每一層磚等架構組合在一起,方可體現出各個墓室的個性化創作。而整幅創作的主題敘事方式更具有協調性和統一性,根據研究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的內容、形式、創作技法等,能夠發現每一幅畫的創作都是分層次、分章節的。看似割裂、零散,其實是整幅繪制,在壁畫的整體內容上有層次性的安排,也有明確的結構探析。由此,能夠更好地呈現創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其藝術效果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點。
3 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的敘事方式與藝術風格
3.1 以線條為主的勾勒藝術風格
在嘉峪關發掘的魏晉墓壁畫的藝術風格大部分是以線條勾勒為主,這與漢代墓室壁畫以色彩為主的藝術風格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探究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的線條表現來看,壁畫的繪制以線條直接造型,故呈現出粗細不一、粗狂、方直等藝術風格,線條具有體量感。如一些線條的造型和壁畫空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考古學者在研究支撐壁畫的建筑結構、方位等過程中,需要將其與壁畫的藝術風格相結合,從而挖掘出藝術風格表面下蘊藏的一些創作要素,以便于日后的進一步研究。
3.2 畫面骨法的弧線與粗線
在嘉峪關魏晉墓壁畫中,以線條造型為手法而廣泛運用的弧線、粗線等具有獨特性,線條厚重、多樣及對動感的塑造、質感的表現可以反映出畫家對筆性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練,能夠體現出畫家高超的藝術技法。例如,1號墓室中的壁畫層次相對豐富多變,在建筑砌造、浮雕設計、線刻彩繪等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造型進行鋪墊,由此能夠讓不同的藝術形式發揮獨特的優勢,從而達到揚長避短的效果。這在整體墓室藝術分工方面,能夠發現有不同的藝術角色、繪制任務等。
3.3 透視關系、彩繪空間、色彩形式的處理
通過研究嘉峪關魏晉墓壁畫能夠看出,在繪畫藝術風格方面,這些壁畫具有技法混合的藝術特點。例如,壁畫中的一些透視應用、空間處理等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在空間處理方面相對自由,能夠通過側面驗證繪制者的藝術能力,有不斷完善、改進的自覺性。由此能夠通過這種改變的趨勢,去推論魏晉時期北方繪畫藝術風格的變化方向。
魏晉墓壁畫一般用土紅色起稿,然后用墨線勾出輪廓,再用赭石、紅色等填入,手法為平涂與暈染,后期的技法更多樣、成熟。例如,《耕播圖》的藝術構造頗具巧思,能夠通過空間處理、色彩配置等方式對播種場面進行清晰重現,由此能夠體現出繪制者超強的藝術想象力和創作力。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的題材豐富多樣、藝術風格巧妙獨特、圖像生動質樸,與漢代畫像石、壁畫有很大的區別,真實地反映了魏晉時期西北邊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特殊的地域繪畫題材和高超的技巧,重現了當時的文化歷史和繁榮的地區藝術特色,是考古學者了解嘉峪關、研究當地文物保護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素材。
參考文獻
[1]周衛華.論嘉峪關魏晉十六國墓壁畫題材來源[J].藝術教育, 2017(3):172-173.
[2]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文物管理所.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M]. 文物出版社,1985:70-74.
[3]王磊.現實的提升—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室壁畫題材中所反映的現實問題[J].設計藝術, 2004(2):24-25.
[4]孫彥. 試論魏晉十六國壁畫題材的配置—以河西走廊墓葬壁畫為例[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11(01): 64-6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