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經十路旁一個工作室里,戴著眼鏡的柳森林正在工作桌上修理因顛簸而輕微破損的木制駱駝玩具。作為濟南老玩具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從小接觸這項技藝,挖掘整理了40多款老玩具,并且在傳統技藝上不斷創新研發,讓這份童年的回憶歷久彌新。
一個簡單的材料包,一張工作桌,一副眼鏡,一雙巧手,柳森林正在用這四樣“法寶”制作他的核桃車老玩具的改良款——葫蘆車。在柳森林挖掘傳承的40多種老玩具當中,核桃車、翻猴、猴子爬桿、蹦猴這幾種是最受歡迎、最經典的,也是過去最常見的幾種玩具。大部分老玩具的用材都是木頭,但每一個做工都十分精細,部件連接處的小零件細致精巧,這就要求制作者不僅要有熟練的技藝,還要有足夠的精力投入。葫蘆車的小孔十分考驗制作者的耐心,但柳森林一邊做一邊說:“熟能生巧,做一個葫蘆車幾分鐘就可以了,我一天可以做上百個。”
柳森林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老玩具的第五代傳承人,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圣文刀的第七代傳承人,“我的兩項非遺,用兩個字可以全部概括,和圣文刀是文人雅物,所以是‘雅;老玩具根植于民間,在民間流傳,是民俗老玩具,我把它稱之為‘俗。”
在對老玩具繼承的基礎上,他又根據現代年輕人的喜好和需求,研發和創作了一系列的文創玩具,目前已經有100多種。“玉兔搗藥”“飛天豬”“行走的駱駝”等文創玩具是根據動物本來的屬性,添加創意制成的一系列仿生玩具,這些玩具十分生動,做工精巧。
這些年來,柳森林一直通過“老玩具進校園”項目,與高校、社團簽署實踐基地,開設工作室,參與非遺宣傳活動等,向大眾介紹和弘揚老玩具,通過教青少年學習制作部分簡單老玩具,使他們能夠放下手機放下電子產品,從娃娃抓起,傳承非遺老玩具。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