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zǐ)歸的縣城。這里就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故鄉。
屈原出身于楚國的沒落貴族家庭,雖然家境不比鼎盛時期,但也衣食無憂,生活優渥(wò)。家中長輩滿腹經綸,對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視。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著楚國王室血脈,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屈原從小聰明勤奮,每天放學一回家就做功課,做完功課,就瑯(lǎng)瑯地背誦古人詩篇。
可有一段時間,屈原常常要到很晚才回家。他姐姐到學堂找了幾次,學堂里早就放了學,連個人影也沒有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姐姐心里奇怪,問起屈原,他總是神秘地笑笑說:“你們放心吧,我肯定不是干壞事。”
屈原的姐姐心里仍不踏實。這一天,又到放學的時候了。姐姐在放學前先趕到學堂門口,躲在一棵大樹背后,觀察著學堂的動靜。當屈原放學走出學堂時,她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屈原在前面走得快,姐姐也就走得快;屈原在前面走得慢,姐姐也就走得慢。屈原在前面頭也不回,一個勁地向前走,姐姐就在后面氣喘吁吁地緊緊跟著。前面有一個山崖,山崖上有一個山洞口,屈原走了進去。姐姐想,看你還能走到哪里去。就停下來,坐在洞口的一塊巖石上等。
左等,不見屈原出來;右等,還不見屈原出來。姐姐就有些著急了:該不會有什么事吧?
于是姐姐壯著膽子摸進了山洞。只見曲折幽深的洞內,有一塊寬大的青石板,洞頂有一個臉盆大小的圓孔,一束金色的光線從圓孔中射下來,正射在青石板上。青石板上,坐著一位少年,正是屈原。
屈原手拿著一卷竹簡,對著陽光,在低聲吟誦著。
這下子,姐姐明白了。她站在洞口,悄悄地等著屈原。直到夜幕降臨,洞里一片蒙眬(méng lóng)時,她才輕輕地喊了聲:“弟弟。”
屈原聽到有人在喊,吃了一驚,當他看清站在洞口的是姐姐時,便收起書卷,向洞口走來,笑著對姐姐說:“我讀的都是我們楚國的民歌,真美啊!可老師卻不讓我們在學堂讀。何況,這山洞里多么安靜呀,所以,一放學,我就跑來了。”
“那你也該對家里說一聲啊。”姐姐只是輕輕地責備了一句,便拉著屈原的手一塊兒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讀書的事很快就傳開了。人們夸他少年勤奮,將來一定會成大事。果然,屈原后來成了楚國的大官,做了許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而且他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光輝詩篇一直流傳到今天。
屈原當年讀書的那個山洞,后世稱之為“讀書洞”。如果你到了湖北的秭歸縣,一定還能找到這個地方。
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努力學習才轉變成的。所以每個被冠以天才這一殊榮的人,都是經過辛苦耕耘,努力付出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