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婷 陳藝方



摘? 要:幾個世紀以來,帽子一直在服飾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帽子則被稱為冠,冠和帽是有一定區別的,冠是地位的象征,而如今的帽子已經成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時尚飾品。德與禮的思想對冠帽的審美變化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造物觀;德與禮;美學
一、文物昭德——冠帽中的“德”
春秋時期,以德治國安民的觀念比較流行,不僅鑄鼎寓德,文物亦可昭德,音樂則可歌德。文物昭德,指禮教工藝品,包括冠服規格,都旨在體現和發揚美德。而關鍵在于德的內容,德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美,行為的美,是一個人的內心的善而不顯露于外在。可惜在當時雖然也有這一層含義,但冠服更重要的作用是身份地位標志,是等級劃分的明確限定,分三六九等,從紋飾、器物以及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來規范等級。比如說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那么他使用的將會是最上層等級的器物,體現他的權力,使臣子都敬畏他,就像是原始社會敬畏神一樣。在當時,工藝設計以及審美都在以此為宗旨,統治階級通過對自己衣食住行的美化來顯現出自己的地位和德行。人出于本能敬畏未知的神,自然也會出于本能敬畏比自己高等級的人,例如說君王。
以昭德的造物觀看待早期的冠帽,它不是為了防熱御寒,而是裝飾和標志。在古代,冠有皇冠和日冕如圖1,只有皇帝和大臣才有資格戴它,就連像孔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
二、以禮規范——冠帽中的“禮”
說到這里,禮器也是統治者權威的一種代表。商周以來,自然觀和德治重新進入春秋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形成了社會之道,這就需要禮來體現和規范。古人說“禮敬他人”就是尊重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既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別人。禮儀是為了規范自身美德和實踐。因此禮與德互為表里,一體兩面。所以,當時的器物都極具鮮明的政治色彩,在造物裝飾方面重視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力。
德衍生出了禮,戴冠帽也從象征身份地位等級發展到表現人們文明程度以及禮儀修養。冠帽隸屬于禮儀制度,它被視為統治天下的手段和方式,在古代傳說中可以看到“黃帝、堯和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了服飾有助于統治天下的思想,儒家繼承了這一思想并對冠帽進行了政治化的變革,只是想用此來劃分榮譽以及尊卑。冠帽文化作為禮的內容制約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包含在儒家的觀念之中,這種觀念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冠帽不再是人們生活瑣事,而是道德大義。例如,在儒家的觀念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良好行為道德的人被稱為君子,君子在公眾場合若是不戴冠帽,會被視為無禮。
三、冠帽形態反映的文化特征
古代冠帽的基本式樣,便是按照天圓地方的觀念制成的圓形冠帽,“方”與“圓”是中國古代造物藝術的一對典型符號和基本范疇,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象征性和藝術性。在征服自然過程中,人類仰天俯地,象天法地,不斷從自然中獲得感悟,逐漸形成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比如,冠冕,前面圓后面方,前面高后面低,表示的是人需要謙虛謹慎;“充耳”指的是冠圈上掛在兩耳邊的黃玉,象征君王不能聽信讒言。冠冕的形態反映出儒家以禮為核心的思想。
20世紀初,隨著西方否定傳統觀念的思潮襲來,帽子一改往常的繁復,開始趨于實用、簡便、緊小。西洋文化的傳入,導致中國看待帽子的審美觀發生了改變,由原先注重等級身份以及禮法規范,到較為平等自由以及趨于實用。
四、以古論今
(一)帽子中的“個性”
如今,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頂適合自己的帽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和顏色。因為現代的思想解放,人們不再受等級制度的嚴格約束,便開始追尋自己的個性。現代人更喜歡與眾不同,彰顯新意,現代的帽子強調的是個體的凸顯。
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大眾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服裝的搭配成了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帽子搭配得好則能成為整體的點睛之筆。對于現代人來說,人們更加看重的是帽飾的設計風格、搭配技巧以及效果的呈現。現代的帽飾風格無非就兩種:經典實用風格、夸張時尚風格。
經典實用風格的帽子主要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特點是簡潔保守,沒有太多的夸張感和設計感,一般會以經典圖案加以裝飾,例如一些刺繡圖案或者是紋樣,增加一些亮點,凸顯個人品味,如圖2。
而夸張時尚風格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之外,表現為夸張前衛的形制、大膽的配色以及非常規材料的運用。這種風格的帽飾往往有極強的視覺效果,可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這都是設計者們根據具體情況設計的,所以往往表達了許多內容和情感,更像是一件件藝術品的展示。如圖3,它蘊含的是設計者的思想以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
現代的帽子注重設計理念、風格、文化內涵等多種因素的結合,這樣的設計作品能更具個性化、專業化以及與眾不同的效果,更能滿足當代人的個性化需求。
(二)帽子的材質以及功能
帽子材料也越發多樣,玉米皮、席草、柏樹皮等天然原料,透氣舒爽,而使用新奇特別的材料,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通過帽子的功能和裝飾,展示了設計師的思想和創意,以及服裝的風格。
現在,帽子還具有區分社會職能的作用。軍人有軍帽,廚師有廚帽,醫生也有特有的帽子。這些帽子可以區分每個人的職業。
(三)帽子具有民族文化性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在民族交流的過程中,器物成了關鍵,帽子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通過佩戴帽子的方式,可以使人更直觀地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歷史演變、圖騰崇拜、精神追求、禮儀禁忌,以及審美心理等。例如哈薩克族的未婚女子頭上戴的帽子,會插上一簇貓頭鷹的羽毛,這代表著堅定以及勇往直前。民族傳統帽子裝飾是文化認同的象征物,尤其是帽子的宗教文化性獨特鮮明。現代的帽子設計也可以從民族文化中選取設計元素。如圖4,不僅有文化內涵,也有鮮明的特色,還可以達到傳遞文化的效果。
(四)帽子的變異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帽子文化也出現了新的分支,產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綠帽子”的出現,就是指男性的伴侶被別的男人勾引,含有極重的貶義。還有一個就是“扣帽子”,指的是被人冠上莫須有的罪名。這兩個都算是帽子文化在當代的變異。
中國現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人一味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產品的精神內涵,在經濟發展的水平與道德水平之間存在不協調的現象。
帽子凸顯個性,人們求新求異,更關注的是視覺效果,這無可厚非,但不應忽略作品背后的深層次的內涵。如果過分追求裝飾的效果,帽子往往會失去其文化內涵,只是為了迎合眾人的口味,有時也會衍生出怪異的產品。帽子可以是裝飾物,是藝術品,但不能是浮于表面的、膚淺的,靠奇異的造型或者是強力的視覺效果來博取噱頭,應該注重的是其設計背后的含義或者它本身想要傳達的精神內涵。
五、帽子的未來發展趨勢
德與禮結合的思想延續到當代的帽子設計中,可能就是帽子設計所呈現出的設計思想以及設計內涵。好的設計理念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是設計的精髓所在,同時也能夠使作品更有設計的拓展性。在帽子的設計中,首先要融入現代的這個大環境,需要時裝作為基礎。了解時裝背后的含義,有可能會激發帽子設計的靈感。有了文化內涵和設計思想的帽子作品,才會擁有靈魂,內外都能展現與眾不同的效果。
帽子也可以作為承載文化的物品。如果想要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帽子,那么未來的帽子也可以基于華夏文化的精神內涵,加入適當的裝飾或者是傳統手工藝來表現其特色,例如扎染、刺繡等傳統工藝,或許能開拓不一樣的市場。當然帽子的實用功能也是必要的,否則就會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從而被時代所淘汰。
考慮到現在工業生產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帽子需要盡可能地減少材料的消耗與浪費,盡量使用環保材料。帽子的設計也可以考慮不同民族的圖騰或者傳統工藝的運用,來彰顯文化特色,傳遞文化內涵。未來帽子工藝繁復的會越加繁復,簡單的會越加簡單,人們追求簡單實用,同時又想追求意味,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還是很難把握的。
參考文獻:
[1]蔣棟元.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5(1):106-110.
[2]李龍生.設計美學[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3]葉勁松.論中國古代方圓造物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5):27-28.
作者簡介:宋玉婷,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品與陳設藝術設計。
陳藝方,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產品與陳設藝術設計。